摘要:平遥国际电影展的灯光刚暗下,银幕上的光影还没铺展开,评审席的方向就先亮起了一片闪光灯。9 月 25 日的观影现场,本该聚焦电影的目光全砸向了王俊凯 —— 有人全程 90 度扭头盯梢,有人举着单反怼脸拍,甚至有人迟到十分钟还堂而皇之地刷手机,电影没散场就围堵在过
平遥国际电影展的灯光刚暗下,银幕上的光影还没铺展开,评审席的方向就先亮起了一片闪光灯。9 月 25 日的观影现场,本该聚焦电影的目光全砸向了王俊凯 —— 有人全程 90 度扭头盯梢,有人举着单反怼脸拍,甚至有人迟到十分钟还堂而皇之地刷手机,电影没散场就围堵在过道等候。当晚 18 点 32 分,王俊凯终于忍无可忍,一条微博炸穿热搜:“请尊重电影!尊重每一位观众!电影在银幕上,不在我脸上!” 短短三句,把内娱藏了多年的 “艺术与流量” 的矛盾,狠狠摔在了台面上。#王俊凯电影在银幕上不在我脸上#
没人比王俊凯更有资格说这句话。这是他第五次站在平遥的土地上,从 2021 年的青年评审,到连续两届特约策展人,再到如今跻身 “罗伯托・罗西里尼荣誉” 评审团,与国际导演同台评选 “卧虎” 单元佳作,他早不是外人眼中的 “流量明星”。影展低谷时他不离不弃,甚至自掏腰包支持获奖导演创作,在他心里,平遥是 “像家一样的地方”,这里的每一束光影都藏着创作者的心血,容不得半点亵渎。此前担任策展人时,他力挺《宇宙探索编辑部》等小众佳作,用专业态度赢过业内认可,这次的愤怒,不过是对电影最本真的敬畏在爆发。
那些现场观众的行为,早已超出 “追星热情” 的范畴,成了对艺术的公然冒犯。影厅的黑暗从不是追星的掩护,而是创作者精心设计的 “第四维度”—— 导演靠光影交替引导情绪,音效师凭声场层次构建空间,而闪光灯的突然亮起,会瞬间撕裂这种沉浸感。有影迷无奈吐槽:“正看到主角流泪的关键镜头,后排的快门声突然炸响,前面的人猛地回头拍王俊凯,我只看到一片后脑勺,这哪是看电影,是看‘追星真人秀’!” 要知道,平遥影展的 “藏龙” 单元为发掘新人导演,光奖金就高达 100 万,那些被无视的镜头,可能是导演攒了几年的心血,是剧组在戈壁滩拍了几十遍的镜头。
放在全球影坛看,这种 “影展礼仪” 本是共识。戛纳影展里,手机必须关机存袋,哪怕掏出来看时间都可能被请出场;威尼斯影展的放映厅里,别说闪光灯,就连窃窃私语都会引来全场侧目。这些国际影展坚守的从不是 “规矩”,而是对电影的基本尊重 —— 当观众走进影厅,就该把自己交给银幕,这是跨越文化的默契。可在平遥,本该聚焦国际新导演作品的评审席,却成了追星靶心,难怪有网友痛骂:“丢的不止是饭圈的脸,是对全球电影人的不尊重!”
争议自然绕不开 “流量与艺术的边界”。有人洗白 “粉丝只是太激动”,甚至暗讽 “王俊凯自己就是流量,装什么清高”。但事实是,王俊凯的影迷组织早在影展前就发文呼吁 “静心观影、拒绝聚集”,而现场闹事的多是代拍和跟风者 —— 这些人连影展单元都分不清,只知道 “拍明星能卖钱”。更讽刺的是,近年来从机场围堵到高铁追拍,饭圈乱象早已触碰法律红线:浙江机场曾有粉丝为追星推倒工作人员被行政拘留,西安机场有人冲闯贵宾厅被强制带离,这些案例都在说明,无底线的 “热情” 从来不是借口。
在我看来,王俊凯的发声更像一记警钟,敲碎了 “流量 = 不专业” 的偏见,也戳穿了 “饭圈大于一切” 的畸形逻辑。这些年我们总骂流量毁艺术,其实毁艺术的从不是流量本身,而是把流量凌驾于艺术之上的人。平遥影展之所以珍贵,是因为它给了《宇宙探索编辑部》这样的小众电影机会,给了达杰丁增这样的新人导演舞台,而不是给代拍提供 “追星素材” 的场所。当闪光灯不再照向评审席,当观众的目光重新回到银幕,才是对 100 万奖金背后的创作初心最好的回应。
如今 #王俊凯 请尊重电影 #的话题下,网友吵成了两派:有人赞他 “敢说真话,配得上评审席”,有人叹 “饭圈乱象积重难返,光靠发声没用”。但至少,这场风波让更多人意识到:影厅不是追星场,偶像的价值从不是 “被拍”,而是像王俊凯这样,用专业捍卫自己热爱的行业。
最后想问:你觉得该怎么管住影展里的 “闪光灯”?饭圈热情和公共礼仪,到底该怎么划清界限?
来源:小娱星探手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