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9月25日,平遥国际电影展以“温故1984”为主题的“大师·对话”现场,导演贾樟柯与冯小刚、作家刘震云展开了一场关于电影与文学的长谈。冯小刚坦言,自己的电影生涯始于1984年,从部队转业后进入深圳电影制片厂担任美术,一步步走向导演岗位。“拍电影是一场长跑”,这
冯小刚。
刘震云。
“1984年,我的生活翻开了新的一页。”冯小刚这样描述自己电影生涯的起点。
9月25日,平遥国际电影展以“温故1984”为主题的“大师·对话”现场,导演贾樟柯与冯小刚、作家刘震云展开了一场关于电影与文学的长谈。冯小刚坦言,自己的电影生涯始于1984年,从部队转业后进入深圳电影制片厂担任美术,一步步走向导演岗位。“拍电影是一场长跑”,这句话不仅是冯小刚的创作态度,也成为整场对话的精神主线。
冯小刚回忆,早期做美术时常向导演提建议,却总被提醒“做好本职”。于是他选择从写剧本入手,与郑晓龙合作《遭遇激情》《大撒把》等作品,逐渐敲开导演之门。1993年,《北京人在纽约》成为他导演生涯的转折点。面对签证、资金、异地拍摄等重重困难,他带着上百名国内工作人员远赴纽约,用三个月完成21集拍摄,“如履薄冰,却也是最好的锻炼”。
刘震云提到与冯小刚合作始于《一地鸡毛》,“这是我跟小刚导演合作的第一部作品”。刘震云说,《一地鸡毛》哲学上讲的是大和小之间的关系,小事里面大的生存,支撑人生一个漫长的过程,“长跑动力是什么?冯导演在这部作品里用另外一种艺术形式和艺术规律,阐释了小说里面没有的东西。”
“大与小”的哲学思考深深影响了冯小刚后来的创作,对个体命运的关注,成为冯氏喜剧的情感基石。从《甲方乙方》到《非诚勿扰》,冯小刚的喜剧并非刻意搞笑,而是源于“反向思维”与时代观察。
电影《一九四二》的创作,冯小刚和刘震云多次实地走访,剧本从17万字精炼至6万字,两人的合作更是一场十年长跑。冯小刚向年轻创作者建议:“剧本是一切的基础。不把剧本解决好,其他的一切都无意义。”“有几个重场戏就是在平遥拍的”,刘震云说。
对话尾声,冯小刚表示,“拍电影是一场长跑,要坚持跑下去,所以我继续在创作,继续拍电影。”刘震云则从文学角度回应“长跑”理念:“不但拍电影是一种长跑,写作也是,而人生也是一种长跑。”
值得一提的是,在第九届平遥国际电影展开幕日,冯小刚被授予“卧虎藏龙东西方交流贡献荣誉”。
山西晚报·山河+记者李霈霈
来源:山西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