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31》下滑快,成为笑话,难以超越《南京照相馆》!

快播影视 内地电影 2025-09-25 20:28 2

摘要:“花了60块买票,结果在影院里刷手机”——这句豆瓣高赞短评,像钉子一样钉在《731》的票房棺材板上,也钉住了所有想靠“民族情绪”轻松收割票房的片方命门。

“花了60块买票,结果在影院里刷手机”——这句豆瓣高赞短评,像钉子一样钉在《731》的票房棺材板上,也钉住了所有想靠“民族情绪”轻松收割票房的片方命门。

谁也没想到,9月最被看好的战争片,崩得比中秋返程高速还快。

首周12亿,听起来像开门红,可第二周直接腰斩,第三周单日掉到800万,猫眼把预测从25亿砍到14亿,只隔了十天。

更尴尬的是,同期对手《南京照相馆》排片只剩15%,单日还能稳收3000万,60天累计30.3亿,密钥都延期到贺岁档了,上座率依旧吊打新片。

把两片放一起,就像把实验报告和日记本并列:一个塞满骇人数据却找不到页码,一个字迹朴素却让人读到哽咽。

《731》的问题,第一眼是“不敢打分”。

上映第七天,豆瓣、猫眼、淘票票齐刷刷“暂无评分”,观众直接炸锅:怕什么?

怕差评把12亿砸成笑话。

直到第10天,豆瓣开分5.4,猫眼7.2,双双刷新国产战争片下限。

评论区高频词不是“震撼”,而是“剪辑乱”“旁白吵”“血浆廉价”。

最致命的是节奏——2小时片长,前40分钟反复展示“细菌实验特写”,却讲不清人物关系,观众只能数着秒表等字幕。

反观《南京照相馆》,没有一惊一乍的器官特写,却把屠杀前夜一家照相馆的日常拍成了“倒计时”——

小女孩把白布鞋擦了又擦,老先生偷偷给相机上胶卷,窗外是越来越近的枪声。

观众知道自己逃不过历史,却还是被“下一秒”牵着走。

豆瓣8.6分,不是刷的,是二刷、三刷的人一点点垫出来的。

票房曲线更说明问题。

《731》首周购票人群里,35岁以上男性占68%,大多冲着“揭秘”二字。

第二周,这一比例掉到39%,因为口碑外溢,女性观众和25岁以下群体根本不动心。

《南京照相馆》首周女性观众就过半,随后“家长带小孩”“包场”接棒,把票房日跌幅压在5%以内,业内叫“教科书式长线”。

一个被忽视的细节是“纪念日联动”。

《南京照相馆》上映第20天撞公祭日,片方连夜加制5万张限定票根,正面是剧照,背面是1937年那天的日历,影院门口摆菊花,观众自发排队盖章。

同一天,《731》也在做活动——送“防化口罩”,可没人敢戴,影厅里拍照发社交平台,配文“晦气”,二次传播直接翻车。

更扎心的是成本。

《731》对外宣称4亿制作,可业内人士扒出,2.2亿花在“10分钟CG实验还原”,演员片酬压缩到3000万,剩下全是营销。

《南京照相馆》总成本2.5亿,1.3亿用在场景——把南京长江路老照相馆1:1搬到片场,连地砖裂纹都对标档案馆照片,演员集训45天学老式座机操作,刘昊然杀青时能在暗房里盲操冲洗。

观众未必懂技术,却能感到“真实”与“堆砌”的差距。

战争片到底该怎么拍?

市场这次给出了冰冷答案:

靠猎奇+营销冲第一波,只能收割“情绪税”;

把历史当“人”来写,才能收到“时间税”——观众愿意二刷、三刷,把片子留在长线上。

有人担心,《731》的失利会让资本远离战争题材。

恰恰相反,多家基金已经在调转枪口——

下一批立项表里,出现《汉口大轰炸》《腾冲相册》等,备注栏都写着“参考《南京照相馆》模式,控制成本,长线营销,拒绝R级血腥”。

一句话,血淋淋的实验镜头不再吃香,有血有肉的人间日常才是硬通货。

所以,别急着骂观众“审美疲劳”,也别说“民族情绪”失效。

失效的,是把民族情绪当取款机的捷径思维。

真正让人掏钱的,永远是那句最朴素的影院灯亮起时的感叹——

“原来他们当时,也和我们一样,会害怕,会舍不得。”

来源:随性自由的蛋糕m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