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杨剑飞(中国传媒大学文化产业管理系主任)摘要:国内首次系统化呈现西拉沐沦河流域自然生态的纪录片《西拉沐沦》生动展现了领域内壮美绮丽的自然风光、独具特色的生态系统和丰富多样的生物种群,目前在爱奇艺上播放量已经超百万。如何将这种宏伟的视听力量转化为可持续的文化消费动能,核心就在于打造“生态IP”,通过IP的价
国内首次系统化呈现西拉沐沦河流域自然生态的纪录片《西拉沐沦》生动展现了领域内壮美绮丽的自然风光、独具特色的生态系统和丰富多样的生物种群,目前在爱奇艺上播放量已经超百万。如何将这种宏伟的视听力量转化为可持续的文化消费动能,核心就在于打造“生态IP”,通过IP的价值流动,助推特色生态文明更好的传承传播。
《西拉沦沐》“生态IP”的开发,本质是生态价值、文化价值与经济价值的协同重构。即,通过“科学叙事激活生态资源、文化提炼塑造品牌内核、全链开发释放产业动能”三重路径,将“西拉沦沐”的单一生态符号升级为兼具生态价值效益、文化品牌与商业潜力的复合型资产,为区域文旅发展提供可持续动力。
一、生态价值挖掘:从生物多样性到文旅吸引力
“生态IP”的核心在于生态价值。《西拉沐沦》以西拉沐沦河流域为载体,通过4K超高清镜头语言与科学叙事,系统呈现了该区域40种野生动物、28种野生植物的生态图景,其中不乏棘角蛇纹春蜓等珍稀物种的首次影像记录。这种对生态系统的深度解构,不仅为公众提供了自然科普的窗口,更成为打造特色IP、点燃生态友好型文旅开发的独特资源。片中记录的华子鱼洄游、鹤群栖息等场景,可直接转化为生态研学、自然观察等旅游产品,吸引生态摄影爱好者与科普研学群体。基于此,结合纪录片可探索策划“西拉沐沦生态文化月”,创意设计“物种追踪之旅”“湿地观鸟节”等特色线路,开发“AR观鸟导览”或“西拉沐沦元宇宙生态工坊”,将生态价值转化为可体验的为文旅场景,将“事件营销+流量转化”相结合,逐步把生物多样性转化为文旅吸引力。
二、文化品牌塑造:从地域符号到精神图腾
“生态IP”的增值在于文化品牌。在IP打造过程中,需要将生态保护从抽象理念转化为可感知、可传播、可变现的文化品牌。《西拉沐沦》不仅是一部生态纪录片,更是北疆文化的影像史诗。纪录片以西拉沐沦河为空间载体,构建了“河流为脉、生态为魂”的文化叙事体系。这种文化提炼为区域品牌注入了差异化的灵魂:通过“中华文明曙光”与“两山理念实践”的双重叙事,将西拉沐沦河从地理概念升华为文化符号。在未来IP开发中,应将河域自然生物与社会万物进行融合拓展,将“河”的地理概念上升为“生态文明”建设的“精神图腾”,从而衍生出极具“西拉沐沦河”特色的文创产品体系与沉浸式体验场景,将生态品牌转化为可消费的文化品牌。
三、释放商业价值:全链条开发与跨界联动
“生态IP”的变现依托于商业价值的释放。其创新路径需结合地域特色、科技手段与市场机制,通过内容跨界、数字赋能、政策协同等多元策略,将《西拉沐沦》从纪录片延伸至图书、展览和生态旅游线路,形成完整产业链。首先,依托已有视听资料,创意推出《西拉沐沦》纪录电影与交响乐演出,构建“影音联动”的文化消费场景;联合博物馆推出“西拉沐沦生态艺术展”,通过AR技术还原影片中的生态场景,增强互动体验。其次,探讨全域旅游线路设计。以“一河串联”为思路,充分整合领域相关乡土资源,打造“生态+文化+乡村”复合型旅游环线。再次,强化科技赋能,构建传播矩阵。利用短视频平台与POGC(专业生产内容)模式,拆分纪录片中的高光片段,结合候鸟迁徙直播、物种科普动画等轻量化内容,实现“长视频深度传播+短视频裂变触达”的闭环,为更加多元的文创产品开发提供基础元素。
生态IP的开发,需要通过故事化、艺术化的表达,使之“见人见物见生活”,成为人们可供体验与消费的实实在在的产品。《西拉沐沦》展示的生态价值独特,文化品牌内涵丰富。未来可通过“政府引导+市场运作”机制,吸引社会资本参与,探讨“纪录片引流—IP衍生增值—产业反哺生态”的良性循环,从单点突破到全域联动,着力将西拉沐沦河流域打造为全国生态文旅融合发展的标杆,从而为“两山理念”实践提供更具示范意义的“赤峰样本”。
来源:良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