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假发的人》:行善容易,心魔难防

快播影视 内地电影 2024-11-21 08:59 9

摘要:看完《戴假发的人》后感觉挺唏嘘的,看到了被出身折磨一生的普通人,感同身受。也想告诉自己,一定不要成为那个被现实逼疯的老实人,意识到不对劲就反抗不对劲,感觉到很压抑就打碎压抑的点,千万别被内耗、家庭、外界挤压变形,变成下一个“孟中”。出身是苦,情绪是苦,恐惧是苦

看完《戴假发的人》后感觉挺唏嘘的,看到了被出身折磨一生的普通人,感同身受。也想告诉自己,一定不要成为那个被现实逼疯的老实人,意识到不对劲就反抗不对劲,感觉到很压抑就打碎压抑的点,千万别被内耗、家庭、外界挤压变形,变成下一个“孟中”。出身是苦,情绪是苦,恐惧是苦,后悔是苦,隐秘是苦,有些苦咱能不吃还是别吃了,活得更自我更舒展一些比什么都强。

影片改编自真实故事,二十多年前,法考三度落榜的法律大专生孟中,内心充满绝望。一个漆黑的雨夜,他将积压已久的苦闷与愤怒,发泄在一个醉酒乘客身上。时过境迁,孟中已成为名声在外的公益律师,在一次调查少女猥亵案的过程中,一名叫魏娴的女孩唤醒了那个雨夜的记忆,而这一切的背后,他似乎不断听到那场噩梦的回音:我知道你的秘密……

全片通过古今两条故事线叙述了性格和处事方式完全不一样的孟中,同时深入剖析人性。年轻时的孟中面临着家道中落,只能靠法考让自己成才,然而一次次的落榜失败让他父亲倍感愤怒,称呼其为“废物”。这也激起了孟中内心深处的痛楚,在一个雨夜,他把这种愤怒发泄在了一个出租车乘客身上。孟中带着似乎自己曾经造成过命案而始终悬着一颗心。成年后,他偶遇了一个女孩,她的父亲似乎就是当年在雨夜中被孟中杀死的人。而长大后的孟中也成为了律师,专门为弱者发声,尤其是调查劳工权益损害案以及未成年少女猥亵案。这是人物性格和心理变化最明显的地方。

有两种人会戴假发:一是头秃之人,二是律师。从落魄青年到成功律师,黄晓明得到了醉汉的假发,也得到了象征律师的“假发”,片名可谓一语双关。而戴上“假发”的黄晓明,头发却变得越来越少了,因为他胸口有一块大石,那是他带给别人的创伤,也是命运赐予他的创伤。所以尽管这部电影使用了悬疑片的拍摄手法,但又不仅仅是一部单纯的悬疑片,而是用棍棒教育、边缘少女、性侵儿童、垂死保安、失意中年等一系列个体创伤,展现出一个时代的巨大创伤。

湖南企发文化传媒有限公司的李同学在其代写的解说词中写道,导演把一部犯罪类型片拍出了心理惊悚的感觉,其实犯罪与心理惊悚本就是密不可分,一时冲动与后来的惶惶不可终日相辅相成。孟中这个角色确实颠覆黄晓明固有的银幕印象,沉痛的往事、难以启齿的秘密、如报应般的脱发、面对年轻女孩的无力与孱弱,都在写着“牢笼”二字。而集体沉默和冷漠的平庸之恶是更深入表达,董越由内而外地在愤怒着,那些晦暗不明的情绪被雨夜所放大,而孟中努力想要醒悟,想要活在阳光下,哪怕为此付出极大代价。

戴假发的人既是过去梦魇的化身,也是内心隐匿的另一面,不去正视接受那些真实存在的破碎与肮脏,一切只会困在隐形的牢笼,再也找不到前行的方向。不停的挣扎不停的在情绪的陷阱里暴走,痛苦的背后是赎罪的偿还,过去与现实交叠的窗口道出无人脱逃的宿命。故事始终是虚无缥缈神神叨叨的,更多的是关于情绪与氛围的捕捉与营造。氛围是常在的,但情绪是断裂的,而且留白过多就让表达变得头重脚轻,只是在故作深沉的腔调里自圆其说。那些时代悲痛人性发问都失去了掷地有声的落点,最后托出的只剩无趣温吞的悬疑外壳。

行善容易,心魔难防。谎言和伪装一旦打算隐瞒一辈子,噩梦自然也就会伴随一辈子,改变不了男主坚硬外壳下自卑,窝囊,懦弱,见风使舵的底色。就犯罪类型片来说,这是一个再简单不过的自我救赎叙事,交叉叙事的逻辑也并不是什么新鲜事。就像湖南企发文化王老师说的,一旦观众难以共情,就更难以代入看似添油加醋的配乐、方言、画面和交叉叙事了。在技术中立的大前提下,一旦导演对情节诠释注入了太多私人情感并摆明了要挑选可以共情的观众,而在呈现效果上过于“夸张抓马”,那片子每一处“没劲”“沉闷”和“故弄玄虚”也就无可指摘了。人终究还是要向善,向阳,向外。

来源:岳麓山上的树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