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可是谁也没想到,国乒的梁靖崑竟然一边在打WTT中国大满贯赛,一边就把自己的“后路”给找好了,不是回家继承家业,而是选择了另一条路...
常说“人无远虑,必有近忧”,这话放运动员身上太合适了,毕竟吃的是“青春饭”,总得提前为后路打算。
可是谁也没想到,国乒的梁靖崑竟然一边在打WTT中国大满贯赛,一边就把自己的“后路”给找好了,不是回家继承家业,而是选择了另一条路...
说起梁靖崑,不少球迷知道他球打得好,世界排名能排到第六,右手横板弧圈结合快攻的路子,看着就带劲。
但估计没多少人清楚,这哥们是个实打实的“矿二代”。
老家在河北唐山,家里条件好到啥程度?就算不打球,靠着家里的资源,也能舒舒服服过一辈子,根本不用在训练馆里熬得满身是汗。
换作一般人,有这条件早就飘了吧?要么靠着家里的底子享受生活,要么借着运动员的名气往娱乐圈凑,拍个综艺、接个代言,钱来得又快又轻松。
可梁靖崑偏不,5岁就攥着乒乓球拍瞎琢磨,11岁进省队,16岁挤上国家二队的班车,18岁硬生生打进国家一队,每一步都是自己在球台上一板一板打出来的。
这么多年,从没听他提过家里的背景,一门心思就扑在乒乓球上,这份踏实劲,在现在的年轻运动员里真不多见。
熟悉梁靖崑的球迷都爱叫他“梁坦克”,为啥?因为他打球太猛了,反手发力又狠又准,冲劲十足。
可这“坦克式”打法看着过瘾,对身体的消耗可不是一般大,之前就有医生说,他每次击球的时候,腰椎扭转角度能超过40度,长期这么折腾,腰能扛得住才怪。
今年3月宁波全运会集训,他就因为练反手闪了腰,当时检查出来椎间盘凸出比想象中严重,只是那会没太当回事,接着咬牙练。
到了7月底的乒超联赛,腰伤突然复发,疼得他站都费劲,没办法只能退出后续的WTT澳门冠军赛。
歇了快一个月,情况也没好多少,看着训练场上林诗栋、王楚钦这些小年轻精力旺盛的样子,29岁的梁靖崑心里肯定门清:运动员的黄金期就那么几年,总不能等真打不动了,才慌慌张张想后路吧?
其实不光是他,国乒里跟他差不多大的林高远,之前在成都国际乒联团体赛名额争夺赛上,也主动退出把机会让给了年轻队员。
这帮老将心里都有数,队伍要新老交替,自己也得提前打算,总不能把所有赌注都押在赛场上,万一哪天打不了了,总不能坐吃山空吧?
早早就“铺路”好多人觉得梁靖崑去北电当老师是一时兴起,其实人家早就悄悄开始铺路了。
今年6月,他刚在天津科技大学拿到硕士学位,研究的方向就是把乒乓球实战经验和体育管理结合起来,正好跟现在提倡的“体教融合”对上了。
再往前数,他本科读的是运动训练专业,后来又接着读工商管理硕士,这条求学路走得明明白白,就是为了以后转型做准备,一点没含糊。
而且他还在河北开了自己的乒乓球馆,平时没比赛的时候,就去馆里转转,偶尔还指导指导小朋友打球,既积累了经验,也算是多了条后路。
一边读书提升学历,一边搞实体攒经验,这种多条腿走路的想法,比不少只盯着赛场的运动员想得远多了,这脑子,用来规划人生还真没浪费。
现在再看北京电影学院的招聘,就知道这不是巧合。
他应聘的是人文社会科学教学部的高水平体育教师,岗位等级是专业技术七级岗,这可不是挂个名的虚职,得真能上课、真有教学本事才行。
北电是北京市属事业单位,进去就是事业编,工作稳定,节奏也比常年在外比赛轻松,对需要养伤、又想多陪家人的梁靖崑来说,简直是量身定制的好差事。
有人纳闷了,梁靖崑要是想当老师,选个体育院校不是更对口吗?为啥偏偏挑了北京电影学院这种艺术院校?其实这里面藏着他的小心思。
北电的学生以后大多要进娱乐圈,当演员、做导演、搞创作,他们可能不需要多专业的乒乓球技术,但特别需要体育精神里的那些东西。
等他站在讲台上,不用讲那些复杂的战术,就跟学生们聊聊自己比赛时的事:比如落后好几局的时候怎么稳住心态,输了关键比赛怎么从低谷爬起来,练球练到手腕肿得握不住拍时怎么咬牙坚持。
这些真实的经历,比任何教科书都管用,对那些以后要面对镜头、要承受舆论压力的艺术生来说,这种“抗挫折能力”的分享,可能比学会打乒乓球有用多了,说不定还能帮他们在以后的职业生涯里少走不少弯路。
而且现在国乒的年轻队员们也都在往“学霸”方向走:王楚钦在北京体育大学读硕士,孙颖莎在上海交大深造,陈梦也在北体大读硕士。
梁靖崑这选择,其实是给这些后辈们打了个样:运动员不只是“打球的”,提前规划、多学本事,就算以后退役了,照样能活得精彩,不用愁没出路。
现在的梁靖崑,一边要在WTT中国大满贯赛上跟年轻人拼杀,训练馆里还能看到他消瘦但专注的身影,没因为要当老师就放松对自己的要求。
另一边,北京电影学院的聘用公示还在等最终确认,未来他可能要拿起教鞭,跟艺术生们聊体育、聊人生。
从“矿二代”到世界冠军,再到即将成为高校教师,梁靖崑没走任何一条“捷径”,每一步都走得踏实又清醒。
来源:小玖娱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