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行动守护世界和平,纪录片《何以和平》第二集今日上线

快播影视 内地电影 2025-09-25 23:17 2

摘要:中国是最大的发展中国家,非洲则是发展中国家最集中的大陆。共同的历史遭遇,共同的发展任务,共同的战略利益,把中国和非洲紧紧联系在一起,在生物多样性、粮食安全、医疗健康等多领域展开全方位合作。

贫困与落后是“无声的危机”。中国正以实际行动为国际社会提供更多公共产品,让各国人民共享发展成果。

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主题纪录片《何以和平》,今天推出第二集《笃行致远》。

△纪录片《何以和平》第二集《笃行致远》

中国是最大的发展中国家,非洲则是发展中国家最集中的大陆。共同的历史遭遇,共同的发展任务,共同的战略利益,把中国和非洲紧紧联系在一起,在生物多样性、粮食安全、医疗健康等多领域展开全方位合作。

中国科学院武汉植物园教授王青锋,正与来自肯尼亚的年轻学者们开展植物调研。

△王青锋在肯尼亚

出于对非洲这片土地和人民的热爱,他一手搭建起了中非联合研究中心,为中非青年科学家搭建成长平台。

“通过这个平台,我们拓展了更多研究领域。从中国引入非洲的近百种植物里,水稻年产量能达到当地品种的两到三倍。”王青锋感慨道,“比起40年前,如今设备早已焕然一新。我们总结自身发展经验,就是要帮非洲伙伴一起进步,实现中非共同发展。”

医疗援助,是中国守护人类健康的生动注脚。2014年,埃博拉病毒突然在西非暴发。中国援非医疗队挺身而出,用行动诠释着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与追求。

作为中国首批援塞拉利昂公共卫生师资培训队的医学专家,卢洪洲至今记得当时的紧迫:“塞拉利昂600万人口,医务人员仅100多人,医护人员死亡人数居高不下。危急时刻,中国紧急派出医疗队,这是我国公共卫生队伍首次整建制走上国际舞台。”在塞拉利昂,卢洪洲与队友们不顾艰苦与危险,奔走在疫区前沿,协助防治病毒、普及防疫知识,用专业与担当筑起生命防线。而这场抗埃胜利,更成为中非携手前行的新起点。

△卢洪洲在塞拉利昂协助应对埃博拉病毒

从微观的病毒防治,到深海极地的全球治理,中国始终坚守多边主义,以团结合作推动人类社会进步。在南极这片纯净土地上,人类以协作而非征服的姿态探索未来,极地的和平与合作,在“雪龙”号的行动中得到深刻诠释。

△“雪龙”号极地破冰船

“雪龙”号作为中国第三代极地破冰船,在2013年12月执行第30次南极科考任务时,突然收到俄罗斯“绍卡利斯基院士”号的求救信号——该船在执行任务时被海冰围困,两座冰山正逼近,人员急需救援。“‘雪龙’号第一时间上报国内,获批后立即暂停科考、改变航线,全速航行了四天四夜抵达救援点。”中国极地研究中心极地船舶管理中心主任赵炎平回忆道。最终,“雪龙”号与澳大利亚“南极光”号默契配合,成功解救受困人员。

△“雪龙”号参与对俄罗斯“绍卡利斯基院士”号的救援行动

在顺利完成营救行动后,“雪龙”号继续执行第30次中国南极考察任务,于2014年3月18日圆满完成。

在前往澳大利亚弗里曼特尔港补给的途中,意外再次来临。“要求我们补给完以后尽快地撤离港口,前往南印度洋,参加马航MH370的搜寻工作”,赵炎平回忆道。3月21日晚,“雪龙”号驶向位于西风带的指定搜救区域,与中国空军飞机、中国商船、中国执法船、澳大利亚海事安全局协调中心等,多方配合,持续开展搜寻任务。

作为第一艘参与马航MH370深海搜寻的国际船只,虽然“雪龙”号最终遗憾返航,但这场跨越万里的驰援,诠释了对生命的尊重与无国界的守望。

之后的2023年11月,第40次中国南极科考期间,“雪龙”2号在赤道附近,成功救助了一艘失去动力的巴布亚新几内亚渔船,为“雪龙”家族再添一段国际救援的温暖篇章。

纪录片《何以和平》由国家广电总局、中国外文局指导,解读中国工作室与北京智慧恒星科技有限公司出品,山东广播电视台、中国外文局中东欧与中南亚传播中心(人民画报社)、新京报“我们视频”、北京极光映像传媒有限公司联合出品。

来源:解读中国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