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上映第5天票房只剩4000万,这部9月18日开画当天还冲过3亿的片子,现在排片跌到不足8%,影院经理直接把它踢出黄金厅。
上映第5天票房只剩4000万,这部9月18日开画当天还冲过3亿的片子,现在排片跌到不足8%,影院经理直接把它踢出黄金厅。
很多人以为历史题材稳赚,其实翻车的更多。
去年同档期的另一部战争片,首日1.2亿,三天后日票房只剩800万,理由一样:预告片燃,正片散。
观众第一次被题材拉进去,第二次学乖了。
《731》的问题在放映第一天就埋下。
票房产出最高的是三线以下城市,占比62%,可这些影院的退票率也最高,达到7.4%,远高于行业平均的2.1%。
工作人员说,散场通道里听得最多的一句是“这也太糊弄了”。
大家最受不了的是服装。
哈尔滨零下二十度,演员领口干净得能看见吊牌。
有老人看完直接指出,实验室里的水泥墙是现在的标号,表面光滑,真正的1940年代用的是日伪时期烧制的劣质砖,一摸掉渣。
道具组哪怕去旧货市场搬几块老砖,也不至于一秒出戏。
音效也被吐槽。
全程靠低频轰炸,剧情一到实验场面就轰隆轰隆,分贝飙到95,观众却更出戏。
对比2019年小成本片《黑太阳》,没有原创配乐,全用当年留声机素材,票房只有《731》现在的十分之一,评分却稳在8.3。
原因简单:真实影像一出来,任何配乐都是多余。
更尴尬的是营销。
发行方把“必看爱国教育片”打在海报最显眼的位置,还推出“包场进校园”方案,结果教育部暑期发文,明确要求中小学观影坚持自愿,禁止强制购票。
文件一出,原本预订的团体票退掉43%,直接反映在第二天的票房曲线上。
有影院经理透露,片子密钥还没到期,就把日排片从6场砍到1场,空出来的厅给了重映的《名侦探柯南》。
同一部柯南上映第七天还能拿到21%的上座率,而《731》只剩9%。
观众用钱投票,速度比发朋友圈还快。
历史题材不是免死金牌。
前年《南京照相馆》也是小成本,导演带着团队在南京档案馆蹲了八个月,剧本改了11稿,最终票房3.7亿,成本只花了4000万。
投资人净赚两倍,还拿到当年最佳编剧奖。
市场永远奖励认真的人。
观众的情绪价值已经升级。
十年前只要片名带“南京”“抗战”就能卖,现在先看口碑,再看出品方有没有诚意。
社交平台上一句“衣服太新”就能劝退一堆人,短视频平台三分钟吐槽就能让预售直接腰斩。
信息传播太快,烂片连躲的机会都没有。
想靠民族情绪赚快钱,越来越行不通。
数据显示,近三年历史题材片平均制作周期14个月,低于这个数的,票房过5亿的只有一部,其余全部亏损。
观众可以被骗一次,但第二次会用脚投票,而且速度更快。
电影拍完了,可真正的历史还在那里。
与其花大价钱买热搜,不如把预算多给考据师、编剧和美术。
观众要的不是完美,是尊重。
只要诚意在,票房和口碑迟早会回来。
来源:积极的蛋糕js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