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2025年9月18日,历史题材影片《731》登陆全国院线,首日票房报收3.45亿元,刷新今年国产片单日纪录。
《731》上映8天上座率只剩1.5%,场均观看2人,这是妥妥的包场啊,
2025年9月18日,历史题材影片《731》登陆全国院线,首日票房报收3.45亿元,刷新今年国产片单日纪录。
但进入工作日以后,票房曲线陡转:第8天单日已降至约1600万元,较高点下跌九成以上;场均观众更跌破5人,排片从峰值30万场一路砍到20万场以内。
截至24日,累计票房约13.58亿元,平台预测最终落点不足15亿元,与首周末“冲50亿”呼声形成鲜明对比。
一、票房“高台跳水”三大原因
1. 口碑分化明显
上映后,社交平台上“剧情割裂”“人物动机突兀”等评价迅速增多。部分观众认为影片用大逃杀式结构包装沉重题材,造成情感疏离;也有声音指出关键情节删减过多,逻辑衔接生硬。
2. 预期落差
映前宣传突出“历史纪实”“教育意义”,不少观众对标《南京照相馆》的写实风格。然而正片加入较多类型化、娱乐化元素,与观众既定心理预期不符,导致“抱着期待进、带着失望出”的负反馈集中爆发。
3. 口碑循环效应
首周末高票房主要由题材红利和档期空窗驱动;差评发酵后,工作日排片、上座率同步下滑,市场进入“低评分—低场次—低人次”的负向循环。
二、评分“迟到”引关注
豆瓣、猫眼、淘票票至今未公布分数。业内人士分析,平台可能担心首轮评分过低进一步打击购票意愿,因此选择延迟开分;也有观众发现短评区负面内容显示异常,质疑“控评”。在海外IMDb平台,影片开分3.2,随后跌至2.5,与《南京照相馆》8.1分形成差距。
三、与《南京照相馆》差异对比
叙事方式:《南京照相馆》采用平民视角、纪实风格,情感细腻;《731》更侧重类型化节奏,被评“历史厚度不足”。
人物塑造:前者通过小人物命运折射时代悲剧;后者因删减导致角色弧光不完整,观众难以共情。
市场反馈:前者凭口碑走出63天30亿的长线;后者首周即消耗大量潜在观众,后续增长乏力。
四、历史题材不是“万金油”
从《东极岛》到《731》,今年多部抗战片都出现“票房与评分倒挂”现象,再次证明:
- 题材本身只能提供关注度,持续票房仍需剧情、人物、情感多维度支撑;
- 观众审美提升,对“贩卖情怀”保持警惕;
- 创作者需在史实依据与艺术表达之间找到平衡点,避免过度娱乐化或说教式叙事。
豆瓣、猫眼等平台最终仍会亮分,届时真实口碑将完整呈现。
影片已收回成本并小幅盈利,但票房曲线给行业敲响警钟:高概念、强话题可以“开门红”,却只有扎实内容才能“续航”。
希望未来同类型作品在尊重历史、尊重观众的基础上,打磨剧本、精进制作,让主旋律影片既有热度也有厚度。
来源:影视百晓生jzy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