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当巴黎中国文化中心的银幕亮起,苏绣针尖在丝绸上轻盈跳跃的特写让全场屏息;当威尼斯M9博物馆外的长队蜿蜒不绝,人们倚墙静看昆曲水袖在光影中流转;当米兰SARPI剧院的观众在片尾久久未离座,为御窑金砖与缂丝的千年技艺动容——纪录电影《我在苏州学非遗》正以最温柔却最
当巴黎中国文化中心的银幕亮起,苏绣针尖在丝绸上轻盈跳跃的特写让全场屏息;当威尼斯M9博物馆外的长队蜿蜒不绝,人们倚墙静看昆曲水袖在光影中流转;当米兰SARPI剧院的观众在片尾久久未离座,为御窑金砖与缂丝的千年技艺动容——纪录电影《我在苏州学非遗》正以最温柔却最有力的方式,让世界重新认识中国文化的深度与温度。
这部由萧寒执导、陈飞宇作为学徒视角出镜的纪录片,是《我在故宫修文物》的姊妹篇,却将目光投向了更具生活气息的江南腹地——苏州。影片历时三年,深入记录了金银细作、昆曲、碧螺春制作技艺、御窑金砖、苏扇、缂丝等多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捕捉了赖氏父子、周根男、严介龙、程佳钰等匠人与传承者的真实日常。他们不善言辞,却用双手书写着对技艺的敬畏与坚守。
2025年9月,这部作品开启了一场跨越欧陆的文化之旅。在巴黎设计周中国周上,它作为特别推荐影片亮相,并荣获“非遗文化传播特别奖”。光影所至,苏州的精致生活美学漂洋过海,抵达塞纳河左岸。一位法国媒体人感慨:“美,是无需翻译的世界语言。”而罗丹美术馆前董事克里斯蒂娜则动情表示,影片中匠人眼中的光、指尖的韵律,正是巴黎设计周最珍贵的时刻。
两天后,在水城威尼斯,适逢中意建交55周年,《我在苏州学非遗》成为第82届威尼斯电影节官方活动华语电影节交流会唯一入选的纪录片。200座的放映厅座无虚席,门外仍有观众坚持站立观看。前意大利外交部副部长劳拉坦言:“昆曲之美超越语言,它让我再次想起苏州的温婉与深厚。”而威尼斯副市长德玛丹更将两座城市的友谊比作精心打理的园林,愿其成为文明交流的丰碑。
紧接着,在国际设计之都米兰,《我在苏州学非遗》作为米兰设计周中国周官方推荐项目展映。当御窑金砖的火候、缂丝的经纬、碧螺春的茶香在银幕上徐徐展开,现场观众惊叹于苏州匠人对材料本质的尊重与工艺的极致追求。“这与意大利设计‘忠于材料’的理念不谋而合,”一位米兰市民感叹。孔子学院院长AlessandraLavagnino评价其“活态传承”模式为全球非遗保护提供了创新范式。
影片中,非遗传承人乔麦还为活动特别定制了“福”字年画,寓意美好与传承。从香山帮建筑到核雕,从苏绣到昆曲,《我在苏州学非遗》不仅呈现技艺,更展现了一种沉静的生活哲学——在快节奏的今天,仍有人愿意为一砖、一茶、一针一线倾注一生。
这是一次非遗的全球亮相,也是一场文明的深度对话。它让世界看见,苏州非遗的魅力,不在博物馆的展柜中,而在匠人日复一日的坚持里,在每一寸光阴沉淀下的温度中。
《我在苏州学非遗》用镜头告诉世界:真正的东方之美,从不喧嚣,却足以撼动人心。
来源:锅哥文化记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