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731》的“翻车”,谁之过?

快播影视 内地电影 2025-09-25 17:06 2

摘要:上映不到一周的时间,《731》的口碑急剧下滑,一些网络博主们以对历史负责的态度,追根溯源地对影片进行了详尽的拆解和评判,甚至是抨击和嘲讽,具有专业性和研讨性,有理有据有节。

上映不到一周的时间,《731》的口碑急剧下滑,一些网络博主们以对历史负责的态度,追根溯源地对影片进行了详尽的拆解和评判,甚至是抨击和嘲讽,具有专业性和研讨性,有理有据有节。

在这些博主的言论中,不乏有较高学术价值的精彩评论,分析透彻,一针见血。但也有为了蹭流量而兴风作浪者,影片根本就没看懂,或者缺乏对历史的基本了解,就跟着嚷嚷起来。

在这个信息发达的网络时代,随着影片的争议不断发酵,票房在突破10亿大关之后也放缓了脚步。如果按照首日票房3个亿的势头来推算,一周之后应接近20亿才算合理,但影片票房却出现了戏剧性的变化。

按照目前的票房成绩,即使停滞不前,大抵也不会赔本,毕竟《731》的投资才1.5亿。但如此稀缺的一个题材,承载着观众对历史真相的热切期待,凝聚了导演10余年心血的影片,如今被网友骂得体无完肤,不能不感到惋惜和痛心。

正所谓“期待越高,失望越大”。

《731》从立项到拍摄,又到推迟上映,可谓是一波三折,命运多舛。

题材敏感的一部电影,经过无数次的沉浮,已将观众的期待值拉满,想看的人数在近几年也创下了记录。

那么,《731》究竟哪里出问题了?

答:观众想看的东西没有看到。

凡是看过该片的观众都有一个共识,那就是影片的叙事混乱、人物之间的关系不明朗、很多情节莫名其妙、人体实验的镜头一笔带过,等等。

作为一部精雕细琢了10年的电影,出现这么多常识性的弊病,难免会被网友骂。

导演赵林山的电影之路虽然没有骄人的辉煌过往,如果说人体实验场景受审查制度的限制而不能一一呈现,但是讲好一个故事应该还是没有问题的吧?

而影片的故事情节很多地方却显得突兀,既没有铺垫也没有具体交待,全靠观众去推测和臆断。当然,导演为了影片更艺术,设置了一些隐喻性的东西,但是观众没看懂,枉费了导演的一番苦心,还被骂得狗血喷头。

《731》主要讲述的就是日本军国主义采用灭绝人性的手段,通过人体实验而研制细菌武器的故事,但影片却没有把这段历史作为重点,而是着重描述了男主王永章(姜武饰)等人如何带领大家越狱的经历。

偏离了主题,观众自然是不会买账。

看到网友们血脉偾张的怒骂《731》,想必导演赵林山的内心是翻江倒海五味杂陈。十年磨一剑的呕心之作沦落到这样的境地,不可言说的苦只有他自己知道。

原本180分钟的影片被生生砍掉了55分钟,三分之一的篇幅被拿下,故事还怎么连贯?人物还怎么鲜活?人体实验还怎么呈现?

《731》的“翻车”不能怪网友骂,但也不能怪导演不用心。赵林山为了这部电影付出得太多了,在采访的镜头前他数次落泪,从一双红肿的双眼可以看出,他不但是因为电影创作过程的艰辛,还有失去那么多珍贵的影像不能上映而感到无奈和委屈。

怪只能怪审查制度的不完善、怪只能怪意识形态下的干扰和阻拦、怪只能怪国内的创作环境有待提升。是这被砍掉的55分钟才导致了影片叙事的支离破碎,让观众大失所望。

观众之所以对《731》期待已久,主要就是想看到历史能够重现,导演既然选择了这个题材,就要有勇气去面对。不难发现,影片中很多血腥的实验场景其实就在那55分钟里,赵林山不会不懂观众想看什么,但是为了上映,他妥协了。

妥协就会被挨骂,因为这部影片的意义已经超越了电影本身,它的精细和考究高度还原了历史,观众已把它当做了底片和教材。

无论影片最终是什么样的结果,单凭赵林山敢于孤注一掷地触碰这个敏感的题材,就足以令人肃然起敬,这是一种勇气,更是一种精神,应该与电影《731》一样,被人所铭记。

来源:田大哥说影视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