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大家的心态肯定是拿奖电影,帮我们长脸了,怎么地也要进电影院看个热闹。
文/斯嘉丽
大家的心态肯定是拿奖电影,帮我们长脸了,怎么地也要进电影院看个热闹。
最好的情况就是剧情抓人,让普通观众可以接受。
但是这个可能很小。
如果真的像短视频一样狗血,一样剧情跌宕起伏,拿的应该是奥斯卡而不是威尼斯的奖。
欧洲三大奖,主打一个文艺。
这种文艺,在普通观众的理解上,其实就节奏慢、尺度大,镜头语言很难理解,人物内心静水流深。
如果觉得我说的费解,举几个例子你就明白了。
往年的威尼斯电影节拿过最佳女主角的电影,大家都是有机会看的,但是我列举出来,普通观众看过,且觉得很棒的绝对少之又少。
上一届威尼斯封后之作,是妮可基德曼的《乖女孩》,某瓣翻译成《小心肝儿》,我怀疑很多人就是冲着这个名字带来的遐想去看的,结果,5.6分。
你想想啊,在这个文艺青年和水军混杂的某瓣,这种电影肯定没有水军看的,看的人只有几类:
第一类:妮可基德曼的粉丝。
第二类:文艺青年
第三类:猎奇者。
这个分数,足以说明欧洲三大节的文艺,在我们这,不一定行得通。
再看看前年威尼斯封后的《普瑞希拉》,跟《乖女孩》简直是卧龙凤雏,5.7分。
能专门找这些电影看的都是文艺青年,但是你依然能看到他们的评论是叙事视角和镜头语言不好理解。
当然了,也有没那么低的,往前再追溯两年,大魔王和佩罗兹各自拿到菲尼斯影后的两部电影,都超过了7分。
这两部7分以上的电影,都有一定的女性主义叙事的倾向,基本上给到好评的,应该集美占多数。
总的来说,大家对这种类型的电影的评价,都是靠特定观众群体支撑起来的。
题材偏向哪一类,就会有哪一类的观众支持,而不是面向普罗大众的友好。
我说这么多,其实是想要告诉大家,如果你本着看强剧情而来,很可能会对这部电影失望。
我已经做好了到时候可能会在电影院看睡着的准备,但是我会撑着。
从预告片和威尼斯的特点来看,对普通观众而言,你可能在电影院看到的是:
1 要么是晃动的镜头,要么是长镜头,要么是慢镜头。
2 虽然有炸裂的剧情和尺度,但那不是重点,重点一定是场景和事件对人物内心的烘托
3 如何不通过剧情,而是别的什么来表达人物内心才是电影的重点。
不过,随着名头打响,辛芷蕾的资源也是好起来了,相信这次她也会有为她摇旗呐喊的粉丝,再加上张颂文庞大的战斗力顽强的粉丝,上映前三天票房冲一波的希望还是有的。
但是这个票房到底能到多少呢?
看看内地这几年明星加盟的文艺片票房就知道了。
2018年《地球最后的夜晚》,坐拥汤唯、黄觉张艾嘉这种卡司,6分梯队,票房不到3亿。
个人感觉这两部电影可能会有同样的遭遇。
当年《地球最后的夜晚》因为文艺片的宣传,第一次就拿到2.62亿票房。
但是,第一天看完的观众大部分都骂着出来,根本不知道讲了啥。
于是,第二天的票房断崖式跳水,只有1116万,第三天再次腰斩到184万。
排片也实现了三天三级跳水,从34%到13%,再到7%,人家股票都跌不了这么狠。
这部电影对中国观众看文艺片的热情算是一次重创,此后基本没有文艺片大卖的情况。
比较典型的就是周冬雨的《燃冬》和《鹦鹉杀》。
两部电影的票房加起来都没有上亿。而周冬雨可是年轻一辈里的三金影后。
从此以后,周冬雨不抗票房已经变成了实锤。
这几年唯一高光的文艺片票房,就是朱一龙的《河边的错误》。
这里面,粉丝起到的作用极大。
所以,文艺片的宣发,相比商业电影在前期就更为重要,因为你并没有普通观众想看的强情节和话题性来支撑。
第一天能忽悠进电影院的观众人数,可能决定了最终票房能到的基本高度。
而选在今年上映,其实对《日褂中天》而言是非常正确的做法,趁着大家都知道,很火热,赶紧上,晚了就撬不动观众的钱袋了。
来源:阿宝侃电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