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被国务院授予一级教授,1967年自尽离世,外孙女是国际电影明星

快播影视 内地电影 2025-09-25 11:08 3

摘要:张昌绍的起点满是寒门学子的挣扎。父亲是乡村小学教师,家里供不起他升学,14岁就进苏州树德医院当学徒。白天打杂,晚上就着油灯自学,四年啃完中学课程,硬是考进了国立中央大学医学院,后来随校并入上海医学院,毕业就留校当助教,跟着药理学前辈朱恒璧做研究。1937年他考

一位奠定中国药理学根基的一级教授,盛年时却以极端方式告别世界,而他的外孙女后来成了享誉国际的电影明星。这样的人生轨迹交织,藏着太多时代的重量。

张昌绍的起点满是寒门学子的挣扎。父亲是乡村小学教师,家里供不起他升学,14岁就进苏州树德医院当学徒。白天打杂,晚上就着油灯自学,四年啃完中学课程,硬是考进了国立中央大学医学院,后来随校并入上海医学院,毕业就留校当助教,跟着药理学前辈朱恒璧做研究。1937年他考取公费留英,在伦敦大学跟着神经药理大师盖达教授做研究,3年就拿了博士学位,还成了英国皇家学会会员,之后又去哈佛进修 。

抗战最吃紧的1941年,美方再三挽留,他还是揣着资料回了国。当时上海医学院迁到重庆歌乐山,他住的是竹片糊泥的房子,用水要从山下挑,晚上点电石灯,却硬是中断了前沿的神经药理研究,扎进了磺胺类和青霉素的研究里。西南大后方传染病肆虐,缺医少药,他连夜写就《磺胺类化学治疗学》《青霉素化学治疗学》,这些书后来还通过八路军办事处送到了延安,在解放区翻印发行 。他还带着人用简陋设备做中草药抗疟实验,在《自然》杂志发过常山抗疟的论文,对后来青蒿素的研究都有启发。

建国后他才算真正放开了手脚。1956年国务院评教授级别,40岁的他成了上海第一医学院16位一级教授里最年轻的一个 。卫生部让他主持制定药理教学大纲,主编的《药理学》教材前后印了3版,卖了30多万册,不光是学生用书,连临床医生都天天翻 。他还办师资班,培养出120多个药理老师,后来多半成了各地院校的骨干,研究生邹冈做的吗啡镇痛机制研究,至今还被称作“里程碑” 。那段时间他还两次出国访问,去捷克斯洛伐克,又去苏联,走到哪儿都带着研究资料,总说“化学传递学说快破晓了” 。

可这份意气风发没维持多久。60年代初,他牵头做5卷本的大型药理学参考书,才出了第一卷《药理学总论》,风暴就来了。他留过洋、有国际声望的背景,反倒成了罪名,实验室被封,资料被烧,天天被拉去批斗。那些他亲手培养的学生不敢靠近,他毕生心血的研究戛然而止。1967年12月20日,这位中国药理学的奠基人,在上海选择了自尽 。

他的妻子史伊凡后来写了《为中国药理学奠基的人——张昌绍的一生》,字字都是痛。女儿张安中继承了他的事业,成了复旦的药理教授,还参与建了国内第一个神经生物学教研室 。外孙女就是陈冲,那个后来走上国际影坛的演员,外公给她取名“冲”,是希望她像母亲张安中一样优秀。

如今没人再质疑张昌绍的贡献,他当年发现的钙离子与神经传递的关系,几十年后才被国际学界重新证实。可那本没写完的5卷本参考书,成了永远的遗憾。

要是他能看到后来中国药理学的发展,看到外孙女在国际上发光,会不会觉得当年的坚持都值了?只是时代没有如果,留下的只有一声长长的叹息。

来源:阳阳说历史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