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这是一个不难被注意到的现象或趋势——今年的电影爆款是《哪吒2 》,是《南京照相馆》《浪浪山的小妖怪》《731》,或与大事件有关、或与小人物有关,都与爱情绝缘。然而十年前不是这样,含有爱情元素的电影最多时能占据全年票房的半壁江山,小妞电影、爱情喜剧、IP青春爱情
回忆一下,你上一次在电影院看的爱情电影是什么?
本月,中宣部电影局主持日常工作的副局长毛羽在庐山国际爱情电影周上发言,指出“中国电影、中国电影观众正在逐渐远离爱情电影”。
这是一个不难被注意到的现象或趋势—— 今年的电影爆款是《哪吒 2 》,是《南京照相馆》《浪浪山的小妖怪》《 731 》,或与大事件 有关 、或与小人物有关,都与爱情绝缘。然而十年前不是这样,含有爱情元素的电影最多时能占据全年票房的半壁江山,小妞电影、爱情喜剧、 IP 青春爱情片都曾风靡一时 。
很多现象级宣发事件也是爱情片创下的,如《后来的我们》《前任》系列、《地球最后的夜晚》《一闪一闪亮星星》,情人节、七夕、 520 都被打造成爱情片专属档期。
然而现在,爱情片都去哪了呢?为什么很难再掀起风浪?近期七夕档票房不及去年一半,去年还有《好东西》这样有爱情元素的黑马,今秋同公司主控的《轻于鸿毛》里,男主角隐身,爱情已经彻底让位于女性友谊。国庆档片单中,爱情也在各个影片中失去踪影。
爱情片作为影史最经典、最主流的类型之一,还能走向何方?会因爱情本身的“唾手可得”或“成本高升”,而被稀释了情感内在的珍贵和重量感吗?近期,娱理工作室与有着丰富爱情片制作经验、现任无数我们电影工作室创始人、目前手里仍然有四个爱情新片项目在推进的郭栋楠聊了聊。
爱情片曾被认为是票房最“旱涝保收”的类型之一,因制作成本通常偏低,受众又相对主流和稳定。
2010 年前后的《非常完美》《失恋 33 天》开启了“小妞电影”的黄金时代,以小博大的成功经验让业内认识到女性向题材的消费潜力和爱情电影的巨大盈利空间。之后的《致青春》《小时代》系列、《北京遇上西雅图》系列等都跻身年票房榜前列。
又过几年,业内开始摸索出一些爱情片的成功经验,成为被不断复制的模板。比如华谊的《前任》系列找到了营销和短视频营销的爆点,光线连续多年拍摄了一批青春爱情片,找到了档期和受众的舒适区,从“张万森,下雪了”开始,各片方都纷纷打造影院 / 节假日观影仪式感等。
2025 七夕档有《 7 天》和《有朵云像你》上映,票房都没过亿,口碑上也出现了一些争议。一直再到国庆档后,都没再见到爱情片的影子,可见爱情片已经不再是市场上的安全牌。
当票房预期出现波动,未来从业者对爱情片的投入自然会更加谨慎。
郭栋楠之前供职于光线影业,目前创立了自己的制作+营销公司“无数我们电影工作室”,以不同身份深度参与过多部爱情电影的制作和宣传。最近他刚忙完《 7 天》的宣传,手上还有 四个项目正在拍摄或后期制作即将进入宣发的过程中:电影版《偷偷藏不住》、朴松日的导演首作、一部泰国 IP 改编的爱情喜剧,和一部非 IP 的原创作品。
如何看待当下爱情片陷入困境的原因?郭栋楠认为,首要原因是大众爱情观念的变化、分化,爱情电影不再被鼓励创新。
“做爱情电影过程中我遇到的最大一个问题是,很多观众觉得片中人物的爱情观跟我的爱情观不一样, TA 就不相信这个故事。 很多观众在评论爱情电影的时候,已经不是在评论电影本身,其实是在评论片中男女主角的爱情观和道德观是否与我一样,或者是否有瑕疵 。
比如像《 7 天》,就会有观众提到‘为什么这个女孩愿意等他七年又七年’的问题,这个‘是否相信女主的选择’成 为了观众是否能进入故事的前提。”
爱情这件事情我觉得太因人而异了,我和我最好的朋友对于爱情的观念也有很多不一样。所以这个题材对于观众来说,代入是有一定难度的。 每个人对于爱情的感受,都与 TA 过去的经历、遇到过的人有关。爱情观没有对错,只有认同与不认同,全凭自己感受和体会。 ”
其次,女性主义思潮、女性题材的崛起,也使得传统的小妞电影、纯爱电影逐渐式微。 很多人更想看到女性努力“搞事业”,或者是 girls help girls 的友谊 。
虽然无法以确切数据验证结婚率、恋爱率的下降对爱情片市场占有率的影响,但看电影不再是年轻人约会的必选项,也是肉眼可见的事实。除了情人节、七夕这样的强标签档期仍然能迎来单日票房小高峰外,其他的周末节假日里,小情侣可能会选择一起吃饭、逛展、看演出、旅游,而不是看电影。整体大环境消费降级,使得年轻人在恋爱方面的金钱、精力投入会更谨慎。
“电影始终很难解决的一个问题就是, 它很难给消费者所见即所得的预期兑现 。像音乐节、泡泡玛特等其他线下经济火热,因为它们都是‘准确’的消费,大家可以预见到花完钱之后,就能得到情绪的释放,比口红色号还要准确,但看完电影可能发现跟预期不一致。
我们当时做《苍茫的天涯是我的爱》时,也尝试了去吸引音乐领域的受众,但其实后来从票务数据上分析发现,平时会去听现场的人还是在去音乐节的路上,不见得会因为电影有音乐属性就来看电影。 ”
再有,前些年青春片、爱情片中一度充斥着逃学、劈腿、堕胎、车祸、绝症等狗血元素,如今这些“流量密码”也被观众厌恶和抛弃。
郭栋楠认为,现在观众更能接受情侣被现实生活中的压力、困境所打败,而非单纯的“不爱了”。毕竟 喜欢高浓度 drama 的观众已经有更经济实惠的替代品可看——短剧 。
最后,不再拍传统爱情片也是很多电影公司和创作者的主动选择。正因为有很多低评分 + 高票房的爱情片前例存在,导致主创的信誉度被提前透支。很多创作者自己也想努力转型,想要做出一部非常不一样的电影证明自己,但结果很可能不如拍一个 “见过的爱情片”。
那么,爱情片究竟应该拍什么,如何能唤起新一批年轻观众的共鸣?
尽管现在爱情片好像很难再大爆,但这个类型并非不能做。《 7 天》首日票房 4000 万,《分手清单》起初票房预期不佳,但后期默默积累到了 7600 万, 仪式感和后劲依旧是爱情电影最结实的武器。 说明仍然有一部分受众是对这一类型有强需的,今后要思考的就是如何拓展这部分需求,让这些电影的票房走势更长线一些。
郭栋楠表示,通常我们以为爱情片受众以情侣居多,但实际调查过会发现,受众里有相当比例的是二三线城市的单身女青年。她们会对爱情有向往,也会怀念曾经错过的遗憾。
郭栋楠的观点是,类似分手、错过、遗憾这样的点永远能引发观众共鸣,爱情片要做的就是抓住这部分核心需求,把情绪和做扎实。比如《你的婚礼》的创作和营销,都紧紧围绕遗憾这个点展开。
“以这几年我自己做爱情片的感受,我感觉 故事结局 BE 的 可能性 要比 HE 高, 一个 HE 的结局很难带来长尾的感情效应 。《以年为单位的恋爱》、《被我弄丢的你》等, 其实这些电影都是在电影的最后,观众快为其遗憾的时候,转成了 HE 的结局。观众会非常满意 HE ,但也少了“遗憾”的后劲。
它们的故事逻辑跟《花束般的恋爱》没有什么大的不同,都是两个很相爱的人在柴米油盐的日子中做出了不同选择,有人选择了理想,有人选择了爱情,有人走得太快,有人走得太慢,生活渐渐不同频,就没法再在一起了。
我常常说爱情片是最难营销的,因为其他类型你可以营销我讲的是一个什么样的故事,但爱情片的营销是,你需要准确地找到在这个故事里,普世的共鸣点是什么。在一些短视频评论区里,你会发现很多人都主动分享自己喜欢了很久的人、最后没有在一起的经历等等,说明这样的电影对他们而言,已经成为一个树洞式的存在。”
郭栋楠正在做的《偷偷藏不住》电影版,他坦言是因为喜欢这个故事中的暗恋元素,每年毕业季暗恋都能引发一代毕业生的共鸣,而不 只是 因为它是一个大 IP 。
但如果拍了很多 BE 、伤感的故事,观众会觉得雷同吗?
郭栋楠认为不会。他以《分手清单》结尾为例,男女主角各自开车等红绿灯,车里坐着他们新的伴侣,两人发现对方后默契地相视一笑,然后各自远去。这个片尾在社交平台上反响很好,它的底层逻辑跟《花束般的恋爱》最后男女主角在十字路口的相逢其实也没什么不同,很多经典爱情电影的结尾也都是擦肩而过,这样的情节不会因为上演过就不再动人。
永远会有人去爱,去拥抱,去失去,每个人的爱情故事都有相似,更会有不同。类似的情节反复上演,观众也依旧会感动,因为能从中看到自己。
至于《好东西》这样闪耀着女性光芒和灵动巧思的电影,那就是另一套创作理念了,主要依托于创作者的个人才思,可遇不可求。
要么做类型融合,比如朴松日导演新片是犯罪 + 爱情,要么是作者属性较强的电影,如果不是这样大的创新,倒不如就老老实实讲好一个典型爱情故事。
郭栋楠也与我们分享了一些他对爱情片投资、创作、营销等的具体方法论。
前不久中影董事长傅若清在新浪潮论坛上分享了对电影投资的新策略,中等成本影片投资应控制在 5000-8000 万。 爱情电影应该比这个分段更低一些。
郭栋楠坦言现在爱情片找投资不易,过去爱情片破亿很常见,现在要调整预期, 3 亿可能已经是天花板。 当把票房预期调整到 1 亿的时候,成本就必须控制得很低。
不过好在,郭栋楠认为,主演的“咖位”在爱情片票房上并非起决定作用的因素。
“过去成功的爱情电影,你会发现演员都不是电影领域传统的‘大腕’。 爱情电影在营销中也不太吃演员个人粉丝,感觉更像签了两个人,营销方要做他们两个的 MCN ,要打造出他们的 CP 感 。”
CP 感的营造也是一门学问,郭栋楠的经验是,观众还是喜欢有新鲜感的 CP ,“千万不要换乘恋爱”。但凡其中一方有很多粉丝,或者是演员之前组过其他知名 CP ,观众会很难接受演员跟其他人在电影里演情侣。
郭栋楠举例,屈楚萧和张婧仪合作时,张婧仪是第一次演电影、第一次组 CP ;许光汉和章若楠,许光汉《想见你》大火 之后首次 来到大陆和章若楠 演绎横跨 15 年的初恋爱情故事, 能给人带来新鲜感;蒋奇明和张艺凡,这两位在此前的作品里没有 CP ,两人都很有自己的特色和魅力,组在一起也能碰撞出新的火花。
还有一个更简单的方法就是利用演员之前的 CP ,或者因为他们之前在剧里就是 CP ,或者他们之前合作过,把这种关系带入到电影新片中,观众也会乐见于他们二搭,比如王安宇和王玉雯。“当他们积累的素材足够多,观众再看他们会有一种这两个人的感情经历了前世今生一样,角色情感会更容易立得住。”
爱情片的创作和营销都需要具体而论,关注大众细腻丰富的情感反馈,切勿硬套公式。
例如《 7 天》在物料制作上非常克制,定档后只发了一支预告和一支 MV ,短视频中很谨慎地露出台词,更注重打造氛围感。
《欢迎来到我身边》《负负得正》故事和表现手法都很有新意,但票房难破圈,郭栋楠觉得原因可能是观众更容易接受两个凡人谈恋爱,而这两部电影里的主角过于特别,观众代入他们的爱情故事有难度。
男女主角 CP 感过强也需要注意,尤其是剧情起伏或结局 BE 的时候,观众会觉得他们为什么不能好好在一起,是不是在没苦硬吃?
一些碎片化的点反而比爱情本身更能引发网友共鸣,比如《你的婚礼》的短视频营销中,一张男生宿舍 4 人的毕业合影、一首毕业歌 bgm 都带来了非常可观的想看增长,它们跟电影本身、跟爱情关系都不大,但精准地找到了受众的情感共鸣点。
爱情片营销要前置,在拍摄过程中就同步准备,创作则要快,如果一部电影拖了四五年才拍出来,上映时会发现大家的想法、观念已经变了。
“ 最近很多人来跟我聊爱情片的,他们大部分之前都有过成功的爱情片经验,他们也在思考未来还要不要拍爱情片,还能做什么样的爱情片。
我反倒觉得最近这段时间是一个很好的沉淀时期,正因为市场不好,创作者会真正倾听市场和观众的反馈,努力做出更好的作品,我很喜欢这样的过程。人世间的情感无非就是亲情、友情、爱情, 爱情相对来说会有更多故事的可能性, 我对爱情片依然有信心。”郭栋楠说。
来源:小镇评论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