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法影像对话沙龙举办 共探电影传承与创新之路

快播影视 内地电影 2025-09-25 09:16 2

摘要:为纪念中国电影诞生120周年与法国电影诞生130周年,2025北京文化论坛特别策划了主题为“风移影动——中法影像对话”的系列活动,此次“中法影像对话沙龙”正是该系列活动的重要板块之一。本次活动由中央宣传部文艺局、中央宣传部电影局、北京市委宣传部指导,艺术8协会

9月24日上午,2025北京文化论坛——中法影像对话沙龙在中国国家博物馆举行。

为纪念中国电影诞生120周年与法国电影诞生130周年,2025北京文化论坛特别策划了主题为“风移影动——中法影像对话”的系列活动,此次“中法影像对话沙龙”正是该系列活动的重要板块之一。本次活动由中央宣传部文艺局、中央宣传部电影局、北京市委宣传部指导,艺术8协会(巴黎)、中国国家博物馆、北京广播电视台联合主办,由艺术8协会(北京)、北京国际电影节有限公司承办。

北京市委常委、宣传部部长孙军民致辞指出,电影是跨越时空的“世界语言”,承载着文化沟通、文明对话的重要使命。她表示,在纪念中国电影诞生120周年与法国电影诞生130周年之际,双方更应携手共进,以光影为桥深化人文交流。法国作为世界电影诞生地,具有深厚的历史积淀与艺术传承,而中国作为电影创作与消费大国,市场广阔、人才辈出,两国在电影领域合作潜力巨大、基础坚实、前景广阔。

孙军民表示,北京作为中国电影诞生地、全国文化中心,始终致力于推动电影艺术创新与产业发展,打造了包括北京国际电影节在内的重要平台,为全球电影人提供交流互鉴、协作共创的空间。她诚挚欢迎法国及世界各国电影人才来京,通过光影艺术创作一批富有北京特色、中国风格、世界表达的精品力作,更好展现这座历史名城独特厚重的文化风貌和充满活力的时代景观。

北京市委常委、宣传部部长孙军民(主办方供图)

奥弗涅-罗纳-阿尔卑斯大区副主席苏菲·洛特科夫则在致辞中系统介绍了奥弗涅-罗纳-阿尔卑斯大区在推动电影文化发展、培育青年人才和促进国际合作的系列举措。她引用历史学家约瑟夫·贝迪耶名言“电影是一扇洞察世界的窗口”,表达了与中国深化电影合作、共创未来的强烈愿望,并诚挚邀请中方参与大区未来的电影盛会,进一步推动中法电影人才与项目的深度交流。

奥弗涅-罗纳-阿尔卑斯大区副主席苏菲·洛特科夫(主办方供图)

法国驻华大使馆文化、教育与科学事务公使衔参赞兼北京法国文化中心主任艾文鸿在致辞中表示,电影是人文交流与文明互鉴的重要桥梁。他充分肯定了近年来中法电影合拍、展映与人才交流取得的成果,强调法国将持续支持电影艺术的多样性与创造性,并愿同中方深化在制片、文化遗产保护及青年培养等领域的合作,呼吁两国电影人把握机遇,以创新叙事与技术共同推动电影文化的繁荣发展。

法国驻华大使馆文化、教育与科学事务公使衔参赞兼北京法国文化中心主任艾文鸿(主办方供图)

中法电影百余年的发展历程,积淀了两国深厚的人文底蕴与艺术探索,成为世界电影史上不可多得的珍贵遗产。面向未来,中法电影若要在创作与产业层面实现更深层次的交融互通,必先回望来时之路——梳理两国在电影交流中所形成的深远影响与跨越时代的合作智慧,从而为理解当下电影生态、谋划共同未来奠定坚实的历史根基。

第一场圆桌论坛以“中法电影的双世纪回望”为主题,法国知名导演让-雅克·阿诺,巴黎中国电影资料中心主席张万申,清华大学教授、中国电影家协会副主席尹鸿,中法文化交流践行者、国际合拍合作资深出品人、制片人宁宁受邀出席,与知名影评人周黎明一起,共同回顾了中法电影百年来的发展历程与文化积淀。

第一场圆桌论坛(主办方供图)

让-雅克·阿诺首先回忆了自己所亲身经历的法国电影新浪潮,“当我18岁进入到电影学院时,新浪潮已经变成了‘旧浪潮’。”在他看来,新浪潮的诞生与电影技术条件的变革息息相关,这一运动不仅深刻改变了电影创作的方式,也对全球的电影人、评论者与观众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但同时,他也反思了新浪潮后期电影逐步陷入同质化困境的暗面,它作为一种运动的持续时间过长,让创新的脚步停滞了下来。在如今人工智能出现后,让-雅克·阿诺认为,这一代的电影创作者必将引领起新的创作浪潮。

法国知名导演让-雅克·阿诺(主办方供图)

尹鸿则从学术视角系统梳理了法国新浪潮的核心特征及其对世界电影的启发。他认为,法国新浪潮一定程度上象征着一种保持作者风格的姿态,其启发性在于将电影从重视故事逐渐转变为更重视挖掘人物与人物内心世界。尽管从普遍意义上人们更多将法国新浪潮的印象归类于作者电影,但如今的类型片创作中,即便将叙事放置在更重要的位置,也会更重视描摹故事中的人物动机与复杂性。

清华大学教授、中国电影家协会副主席尹鸿(主办方供图)

这种特征也在《狼图腾》的身上得以显现,作为中法合拍片历史上的重要里程碑之一,让-雅克·阿诺从这一段拍摄经历中认识到了合拍片存在的核心优势——在融资环节减轻单方融资的压力;在放映环节让不同国度的观众能找到共鸣。另外,中国电影工作者的专业性,支撑了他作为导演最大程度的创作自由,让文化差异不再构成门槛。

作为另一部中法合拍片《夜莺》的制片人,宁宁分享了她在摄制过程中总结的经验感悟。她提到,做好合拍片的前提是双方核心团队对彼此文化的深层认知与理解。菲利普·弥勒导演在拍摄《夜莺》时已逾60岁高龄,但他依旧从零开始学习中文,并且坚持使用中文写日记。创作团队走访了20多个中国家庭以了解当时中国真实面临的原生家庭困境,在此基础之上,导演再加入了西方视角的理解。因此,《夜莺》后来走向全球电影节时,宁宁观察到不论中外的观众,在观看影片时的笑点是完全一致的,这表明文化壁垒完全可以在尊重与了解的基础上消弭于无形。

中法文化交流践行者、国际合拍合作资深出品人/制片人宁宁(主办方供图)

在中国电影逐步走向世界的今天,张万申介绍了中国电影在法国传播的主要路径与场域。电影节展是法国观众观看中国电影的主要场景,法国拥有数量众多、氛围浓厚的电影节展,来自世界各地的影片都将在此找到属于自己的观众,中国电影是其中之一。而近几年来,在法国的商业院线中,也不乏中国电影的身影。不同的院线侧重有所不同,像《大闹天宫》这样的经典影片也会收获放映机会。而各地的电影资料馆、文化中心,更是已经成为了传播中国文化的重镇。

巴黎中国电影资料中心主席张万申(主办方供图)

回望历史之余,也应面向未来。在全球电影格局深刻变化的时代背景下,中法电影合作在人才培养、技术交流、创作共鸣等方面将迎来全新机遇。第二场圆桌论坛以“共创中法观影时代新声”为主题,邀请了杰罗姆·赛杜-百代基金会主席佩内洛普·里布-赛杜,导演、演员卡门·卓别林,中影集团副总经理刘春和著名导演、编剧、监制薛晓路,对中法电影未来合作的新方向、新模式进行了深入探讨。

第二场圆桌论坛(主办方供图)

卡门·卓别林作为电影传奇家族的一员,分享了她带领13岁的女儿观看查理·卓别林经典影片的故事,“她一开始因为是黑白的不想看,但看了一段时间之后就看进去了,所以我们能看到这些电影有一种穿越时空的魅力。”这种魅力的达成,在她看来是电影中正面乐观的人文精神,即便在面临残酷现实时也依然能激励人们跨越困难,保留希望。这种情感的共通性,在卡门·卓别林观看其他国家电影包括中国电影时同样会产生,语言在情感与爱的面前不再是一种壁垒。

导演、演员卡门·卓别林(主办方供图)

然而,从创作的角度如何实现这一共通性?曾创作过《北京遇上西雅图》的薛晓路给出了她的回答。她回溯了对她的创作生涯产生巨大影响的法国左岸派电影,其与新浪潮电影最大的区隔在于:后者视野更集中在巴黎及其周边的故事,更关注自我及局部的生活,而前者则是站在世界的立场,通过结合社会、历史的变化来展现人类的情感与内心体验。因此,在薛晓路看来,只要找到具备共通价值的情感,就可以跨越地域、文化、历史的隔阂。

从人才培养的角度,作为北京电影学院教授的薛晓路也提到了她给学生布置的暑期作业——社会调查报告。“我要求学生不能采访家里的外婆,而必须去寻找一个相对不了解但是又具备社会代表性的群体。我相信这些工作对于眼界的开放,会给他们未来的创作留下更广阔的空间,而不是只关注自我。当你走出舒适圈时,你会发现一切没有那么可怕。”

著名导演、编剧、监制薛晓路(主办方供图)

刘春则以《流浪地球》系列为例,分享了科幻重工业电影打破文化隔阂的全新视角。他透露,《流浪地球》导演郭帆当初在赴好莱坞交流学习活动中受益匪浅,回来之后在影片的叙事方面进行了相应的调整。而《流浪地球》本身也是基于当代科幻文学作品进行的改编,其剧情中在面对家园衰败时,虽有属于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神内核在,但最终还是依赖世界各国形成的合力来实现人类种群的延续,这一点是让各国不同观众都能认可的重要基础。

中影集团副总经理刘春(主办方供图)

除了创作上的共鸣,AI技术日新月异的时代背景下,电影正在迎来前所未有的机遇与挑战。佩内洛普·里布-赛杜从修复和保护珍贵电影遗产的角度阐述了AI的独特价值。比如,过去的老片修复工作,往往只能修复破损影像,而AI技术诞生之后,可以对镜头与镜头之间的缺失进行再造补充,让前后片段连贯起来。

薛晓路也提到了AI在一些工业流程上的独特优势。比如,动物拍摄一直以来都是难以掌控确定性的环节,尤其是猫,猫是没有办法被指挥拍摄的。但在AI出现之后,创作者不仅可以生成一只写实的猫进行表演,甚至已经可以让它完成从火车面前翻过去这样不可思议的镜头,不过,薛晓路也表示,“电影人只能是伸手拥抱AI,但我相信AI还是替代不了思想。”

诚如佩内洛普·里布-赛杜在寄语中所说,“我们谈论很多技术,但拍电影始终还是要围绕着团队和才华横溢的电影工作者来做。这样有才能的工作者在法国有很多,在中国也有很多,我的愿望就是交流,希望有越来越多的富有才华的人、讲不同语言的人能够共同交流。”这场沙龙不仅仅是中法电影交流的一次高规格对话,也是北京文化论坛推动国际人文合作的重要举措,为未来中法乃至中外电影文化的互鉴与发展提供了新的思路与动力。

杰罗姆·赛杜-百代基金会主席佩内洛普·里布-赛杜(主办方供图)

在中法建交61年的历史基础上,电影将继续以其独特的艺术力量,推动两国在文明互鉴中共同迈向更广阔的未来。

嘉宾合影(主办方供图)

来源:中国网文化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