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这部片子从头到尾不靠大场面、不玩花活,反而靠一棵树、一座植物园、三段跨越百年的故事,把人性、科学、自然、时间这些沉重的话题讲得特别走心。
在今年的电影节上,一棵德国植物园里的银杏树意外成了最火的“演员”。
豆瓣8.7高分的《寂静的朋友》用它告诉我们:不是只有人类才有戏,树也能演得让你心服口服。
这部片子从头到尾不靠大场面、不玩花活,反而靠一棵树、一座植物园、三段跨越百年的故事,把人性、科学、自然、时间这些沉重的话题讲得特别走心。
这事要从德国马尔堡的一座大学植物园说起。电影里最核心的角色,是那棵种在马尔堡大学植物园里的银杏树。
它不说话,不挪窝,但它见证了1908年、1972年和2020年三段故事。导演伊尔蒂科·茵叶蒂用这棵树,把三个完全不同时代的人生悄悄绑在一起。
2020年梁朝伟饰演的托尼是个中国神经学家,来德国大学做讲座。疫情来了,大学封闭,他被困在校园,只有礼宾员福克斯陪着。
托尼不想躺平,就和法国的植物行为学家(由蕾雅·赛杜饰演)远程连线,研究起植物的电磁场变化。
实验对象,就是那棵银杏树。托尼住在钢筋水泥的玻璃楼里,过得像个佛系苦行僧,但却因为这棵树,慢慢找到了和自然之间的某种“对话方式”。
植物行为学是真实存在的学术领域,已经有科学家在研究植物的“感知方式”——比如它们能不能“记仇”,能不能“交流”,有没有“记忆”。
这套思路和托尼的神经科学研究简直是无缝衔接,托尼越研究越觉得这树比他想象得可能更复杂。
而这还只是故事的三分之一。
另一个时间线跳回五十年前,1972年乡下男孩汉内斯到马尔堡上大学,他自称“农场男孩”,很不喜欢植物。可偏偏就在植物园里,他遇到了贡杜拉,一个在研究“植物秘密生活”的女孩。
她阳光,他腼腆,两人逐渐走近,却谁也没明说。
贡杜拉回家过暑假前,把她的一盆天竺葵托付给汉内斯照顾,但这也让汉内斯第一次意识到,植物不是“挡路的杂草”,而是真正需要呵护的生命。
这段故事里的银杏树,依然默默站在植物园里,见证着这场青春期的懵懂碰撞。汉内斯从“讨厌植物”变成“照顾植物”,这个过程就是一种人和自然的重新连接。
再往前倒,1908年格蕾特是马尔堡大学第一批走进课堂的女性之一。
面试时她被一位老教授刁难,甚至还要她解释林奈提出的“植物性行为理论”,想让她出丑,格蕾特不但没怂,反而反击得滴水不漏。
后面她顺利入学,住进了一位摄影师家中,开始拍摄植物,研究它们的结构与逻辑。她可能是当代“植物学界的安娜·阿特金斯”,也是那个时代女性突破壁垒的代表。
而那棵银杏树,在她接受录取结果前,曾焦急地在树下等候,它像一个沉默的旁观者,记录下她那一刻的挣扎与坚定。
这电影的核心不是“保护自然”,而是“重新理解自然”。
电影通过一棵树,把这个问题抛给观众。我们能不能学会闭嘴,听听自然的声音?不是去感动,也不是去拯救,而是去学习、去理解。
电影的画面也非常讲究。三种风格,不只是在还原时代感,更是在传达一个意思:人类的技术进步了,但对自然的理解,可能还停留在以前。
《寂静的朋友》不是一部让你立刻热血沸腾的电影,它节奏慢,台词少,情节淡。但正是这份“慢”让观众安静下来,去认真思考我们和自然之间的关系。
我们不缺信息,缺的是理解。就像那棵银杏树,它不说话,却早就把我们都看穿了。
来源:老徐述往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