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这部新人导演的长片首作,用“文艺+惊悚”的路子讲中产家庭的故事,确实让人眼前一亮。
九月院线被大片霸屏时,《家庭简史》这部小成本影片差点被埋没。
作为常年蹲影展资讯的影迷,我特意找了小众影厅观看。
这部新人导演的长片首作,用“文艺+惊悚”的路子讲中产家庭的故事,确实让人眼前一亮。
影片的核心故事特简单,就是“鸠占鹊巢”。
少年严硕家里条件不好,他盯上了条件优渥的涂家,想把家里的儿子涂伟挤走,自己当“新儿子”。
他的逻辑很直接,想当富二代就得有个富爸爸,亲爹不行就换一个。
眼前的涂家,初瞥之下,恰似一方经匠人悉心雕琢的美玉,每一处细节都拿捏得精准妥帖,浑身上下散发着恰到好处的和谐之美。
大平层里,落地窗亮得晃眼,沙发和厨房都透着精致。
然而,家中三口人,皆心怀憋屈。
爸爸在生物医药机构上班,高知高薪,却总怕自己拼来的阶层滑落。
他将满心焦虑尽数施加于儿子身上,在他眼中,涂伟仿佛并非天真孩童,而是一件需不断增值的投资品,承载着他不切实际的期望。
妈妈以前是空姐,去过很多国家,家里摆件全是她当年的纪念。
现在她成了全职主妇,围着老公孩子转。
她记得儿子爱喝果汁,老公爱吃梨,可没人问过她喜欢什么。
儿子涂伟爱运动不爱学习,跟爸妈都不亲近,叛逆却不敢真出格。
严硕的降临,宛如向静谧湖面投下一枚石子。
刹那间,原本波澜不兴的水面,泛起层层涟漪,打破了往昔的平静。
他成绩好又努力,跟爸爸一样爱听巴赫,爸爸居然手把手教他写毛笔字、打网球,比对亲儿子还上心。
他问出了那句没人问过的话,知道妈妈爱吃菠萝后立刻下单,妈妈当场就给她买了橙子。
涂伟一开始挺开心,没人管自己了,可很快发现,自己的房间被占了,衣服也被穿了。
这部影片并无明确的主角,其叙事视角宛如灵动的精灵,于一家人之间辗转徘徊,在不断切换中勾勒出别样的故事图景。
这样处理挺聪明,没人是绝对的好人或坏人,大家都是这个家庭模式的参与者,也都是受害者。
电影到最后也没给解决方案,就像面镜子,照出父母的期望和孩子的自我之间那道鸿沟。
导演林见捷是学生物出身的,这点在电影里藏得很深,影片中,圆形构图频频闪现。
当镜头俯拍而下,整个家宛如一个培养皿,静谧地容纳着生活的种种,在光影流转间,似酝酿着不为人知的故事。
本来想这只是个巧合,但看到变形虫吃草履虫的镜头,再联想到严硕的入侵,瞬间就懂了。
家庭被当成细胞来观察,这个视角太妙了。
从视听风格观之,此影片弥漫着北欧电影独有的冷峻气质。
那冷冽氛围似无形丝线,将观众悄然引入别样情境,尽显北欧电影独特韵味。
开篇第一个镜头,就把涂家框在画面里,像看鱼缸里的金鱼。
家里到处是遮挡和转角,镜头跟着人物走,总有些地方看不到,就像每个人藏着的心思。
声音设计也很讲究,丹麦的配乐团队用古典加电子音效,把悬疑感拉满,各个房间,声音各异。
涂伟房中,游戏枪击声此起彼伏,妈妈屋内,冥想音乐舒缓流淌,爸爸书房,悠扬的巴赫曲子萦绕不散。
光听声音,就能知道这家人有多疏离,不过缺点也很明显。
为了表现“情感孤岛”,家里被分成了冷暖不同的光区。
本来想突出主题,但正常家庭谁会这么装修?还有厨房的铝合金橱柜,冷冰冰的,跟那个渴望温暖的妈妈性格完全不符。
形式感太足,反而丢了生活实感。
2024年柏林电影节现场,林见捷以一口流利英文从容应答提问。
她那自信风采,引得诸多媒体纷纷按下快门,将这一精彩瞬间定格。
这届年轻导演里,他属于留洋派,跟邱阳、陈剑莹这些拿过国际短片大奖的导演一样,都带着国际化的表达习惯。
但这种习惯也带来了小问题,电影里,爸爸说要带涂伟见“马叔叔和马阿姨”。
在国外,女方结婚后会随夫姓,这么叫很正常。
可在国内,马叔叔的妻子大概率不姓马,除非有特别的缘分。
这个细节让不少观众出戏,中西表达的碰撞还是挺明显的。
近年来,电影制作领域变革显著,准入门槛大幅降低。
曾经遥不可及的制作壁垒渐次崩塌,吸引各方力量蜂拥而至,为电影行业注入全新活力,拓展无限可能。
以前只有学院派和制片厂能拍,现在设备轻便了,想看的片子随便找。
国内有毕赣、魏书钧这些本土导演撑着,国外回来的林见捷们又带来新视角,华语片的生态越来越多元。
《家庭简史》不算完美,但它证明了小切口也能讲出大议题。
用惊悚的壳装家庭的核,这种尝试比单纯的文艺片或恐怖片更有嚼头。
毫无疑问,这样的新人作品多起来,华语片才能真正打破类型固化的僵局,看完走出影厅时,我想起涂家那个雾蒙蒙的竹林。
那片竹林就是这个家的样子,看着连在一起,其实每个人都在自己的迷雾里。
这部电影没给答案,但能让人看完回家多跟家人说句话,就已经很成功了。
来源:云娱云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