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兵年代看电影的记忆——曾经全副武装荷枪实弹看电影

快播影视 韩国电影 2025-09-24 10:25 1

摘要:看电影是部队重要的一项文娱活动,能有效地缓解官兵们紧张生活和艰苦训练的压力。在当兵的岁月里,我非常向往看电影的特别时光,给我留下了一辈子的珍贵记忆。上个世纪七十年代初,我在厦门某部服役。我们团部服务社门前有一块不大的空地,大家称之为“小操场”,这是我们全团官兵

作者 贺建南

看电影是部队重要的一项文娱活动,能有效地缓解官兵们紧张生活和艰苦训练的压力。在当兵的岁月里,我非常向往看电影的特别时光,给我留下了一辈子的珍贵记忆。
上个世纪七十年代初,我在厦门某部服役。我们团部服务社门前有一块不大的空地,大家称之为“小操场”,这是我们全团官兵最关注的地方,因为这里是放电影的专用场地。“小操场”的东面竖着两根没有电线的电线杆,南面有一座只能容纳百十号人的团部“大礼堂”,北面紧挨着马路。傍晚时分,每当白色幕布在那两根电线杆中高高挂起,全团官兵就跟着兴奋起来,大家知道,今天晚上有电影看啦!
团里大约每月放两部电影,由于“小操场”和“大礼堂”的场地限制,通常看电影以营为单位安排场次。我们团有三个营,加上团部机关及直属连队。为此,每部电影在本团需要连放三、四天。另外,有些新片由于时间紧,需要一晚上安排两场,排在后面场次的,官兵们就要午夜起床集合观看。还有些特别热门的电影,时间安排仅给一天,必须采取大集结的形式,借用驻地生产大队的晒谷场,全团官兵一起观影,譬如朝鲜宽银幕电影《卖花姑娘》。

那时候我们看的是16毫米的单机式放映机,这种放映机小巧灵活,装卸方便,十分适合我们这种野外放映露天电影,缺点就是每30分钟要换片停机一次,常常当我们看到关键情节时,啪!幕布黑了,稍等片刻再接着看。如果碰上与兄弟团同时共享的片子,就需要以“跑片”的形式放映,那就不是稍等了,当你正在全神贯注溶入电影故事中时,电影断片了,拷贝尚未“跑”到,有时一等半个多小时,2个小时的影片,常常要3-4小时才看完。“跑片”都是新片、热片,大家急于了解接下来的故事情节,比如南斯拉夫的《桥》、《瓦尔特保卫萨拉热窝》等,等待的那份急切心情,我现在还能体会到。当然,我们最常看的电影还是“两队”(平原游击队、铁道游击队)、“三战”(地道战、地雷战、南征北战)以及8个革命榜样戏拍成的电影等。虽然都是老片子,大家反反复复不知看了多少遍,但每一次看电影,我们依然兴致勃勃。许多片子中的台词、对白、唱段和插曲,都溶入了我们的日常生活和玩笑中,信口拈来,例如:各小组注意,打一枪换一个地方,不许放空枪!不见鬼子不挂弦儿!为了胜利,向我开炮!看在党国的份上,拉兄弟一把呀!我胡汉三又回来啦......这些句子都不用我提示,相信只要是我的同辈人,都知道是什么电影中的台词。
那时野战部队看电影还有个要求——必须全副武装。记得我是年底入伍,元旦前即分配到连队,元旦放假期间的一天傍晚,接到连部通知,全连打好背包,带上武器,全副武装到操场集合。我心一紧,难道刚入伍就碰上作战任务?怀着紧张又激动的心情,我迅速打好背包系好子弹带,背上手榴弹、挎包和水壶,扛起枪就冲到操场集合。队伍集合完毕,连长简短地讲了几句话,没有说去执行什么任务,即要求大家遵守纪律,听从指挥,军容整洁,精神饱满。队伍出发了,全连一路小跑,喊着口号,行进约一公里,来到团部服务社门前。当我看见小操场上挂着电影幕布,听着大喇叭播放着欢快的音乐,这才放松了心情,原来是看电影呀!入场后,全连战士整齐划一地将背包放在地上,挺胸端坐在背包上,枪靠在每个人的肩头。接下来无论是拉歌还是看电影,基本上一场电影下来,我们都要精神饱满的这么坐着,不能有驼背含胸的坐姿(班长说那是稀拉兵模样)。事后我问班长,为什么看电影还要全副武装,搞得这么紧张。班长告诉我,这是对野战部队实战化管理的特殊要求,特别是1953年东山岛战役后,对如何建立有效的海防防御体系,上级提出了几点要求,其中就有培养和养成部队的快速反应能力,提高部队高效的指挥调度能力,时刻保持高度戒备的状态,确保随时应对突发情况,保证队伍能够在第一时间拉的出去。所以部队观影时必须全副武装,这个要求一直到1973年后才有所改变。
影前唱歌是部队的传统,也是连队建设的基本要求。平时我们连队实行“五前一路”有歌声,即:会前、课前、饭前、练前、影前和行军路上。通过唱歌的形式,培养部队的组织纪律性、服从性和团队的默契,同时还能增强战士们的集体荣誉感。连队唱歌也是一个单位战斗力的体现,所以战士们常以“吼歌”的形式唱歌,在气势上压倒对方。平日我们全营各连队分别管理,看电影时全营集中在一起,因此影前的十几分钟,无形中成了展示、评比各连作风纪律、精神面貌的时机,每个战士的集体荣誉感都十分强烈,现场口号声和歌声此起彼伏,一个比一个喊得震耳,唱得嘹亮,谁也不服谁!各连的副指导员还会在本连的“坐队”间穿梭,随时鼓舞士气,看谁似乎不卖力,手臂往那边一挥,手指一点,也不知具体点谁,那个方向的战士们就自觉地更用力“嘶吼”起来。电影要开始了,歌声停止后,营副教导员还会简单讲评几句,对歌声相对洪亮整齐的连队进行表扬。电影结束后,回到营房,战士们意犹未尽,熄灯号吹响了,大家还在回味拉歌场景和电影情节,窃窃私语兴奋得难以入睡,需要执勤排长不时到有声音传出的房间提醒“不要讲话!”
半个多世纪弹指过,如今我也常去看电影,坐在影厅中沙发式座椅上观影虽然很舒适,可总感觉相比当年坐在背包上看电影似乎缺了点啥?对了,是少了看电影的激情,没了拉歌那震撼的场面,再也寻不到与战友们观影后一起热烈回味的纯真时光。多年之后,我常在记忆中寻找当兵生涯的点点滴滴,其中看电影的记忆最是历久长存于心。当我参加老年大学声乐班学习时,年青的老师听我唱歌很感叹“我发现你们部队下来的人,声音都特别洪亮好听!”我自豪地告诉老师,这都是当兵时连队拉歌练出来的!

来源:一风2008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