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有不少“广东电影”,主人公是广东籍,全片在广东取景,但故事人物放在其它省也能演,换个外省标签就行。这些电影能说有“广东个性”吗?有些电影的故事和人物与广东无关,如《大浪淘沙》,但观众依然认为是有广东风格的作品。
广东出品的电影或可统称为“广东电影”,但并非广东电影就一定具有“广东个性”。
有不少“广东电影”,主人公是广东籍,全片在广东取景,但故事人物放在其它省也能演,换个外省标签就行。这些电影能说有“广东个性”吗?有些电影的故事和人物与广东无关,如《大浪淘沙》,但观众依然认为是有广东风格的作品。
电影能否体现地域个性,要看电影中人的个性,而并非看外包装,是看影片能否展示“一方水土养一方人”。这“一方人”,或是剧中人物,或是影片的创作人员。
“广东电影”中个性鲜明的广东人
广东人最鲜明的个性,是敢为人先、务实开放、乐观开朗、灵巧精细、善于变通。广东人平日低调,不喊豪言壮语,其实胆子特别大,敢闯敢试,屡创奇迹。
电影《照相师》描写上世纪70年代末如何遏止逃港潮,广东干部不赞成靠抓捕,认为让百姓富起来才能长治久安,在全国率先走改革开放之路,这样的胆识就有别于其它省的干部;纪实性电影《我,就是风!》描写粤西山区的独臂篮球少年阿城不是参加残运会,而是斗胆参加肢体健全人的专业篮球赛。他特别顽强,也很开放(会下载中外优秀球员的视频反复揣摩),终于用一只手打赢两只手,成为中国体育史上最成功的残疾运动员;1932年的一·二八事变,装备落后的粤军(十九路军)在上海对抗日本陆海空三军,坚守34天,日军撤换了三个司令官也拿不下上海,震撼中外。广东电影应该多拍这类凸显广东英雄个性的题材。
广东人是硬汉,但不是硬邦邦。电影《南哥》塑造了一位具有喜剧色彩的下乡扶贫干部郭建南,表现了广东人的乐观开朗,这就有别于其它扶贫题材影片。扶贫工作很艰苦,但南哥并不显得沉重,终日乐呵呵。扶贫工作队住的破烂房子漏雨,队员们都发愁,南哥却笑说:“水为财(广东俗语)”;累了,他就吹一段快乐的口琴曲减压,他和聋哑农妇交谈又不懂哑语,要使劲比画,手舞足蹈,但还是挺开心。
有的广东影片,则表现广东人的善谋精细。经典反特片《跟踪追击》描写的广州公安人员李明刚并非威猛武将,挺斯文,但目光敏锐,善于细察,擅长推理,通过一辆玩具小汽车就可在茫茫人海中搜到潜入特务的踪迹;他打心理战,可迫使狡猾的特务头子也方寸大乱。该片没有打斗追车等惊险动作,但好看的斗智故事也很吸引观众。《我,就是风!》描写阿城学习别人的球技加以改进,练出“反身抽刀”“千钧一箭”等扬长避短的绝活,因而获胜。
创新是“广东电影”的品牌标志
广东电影人特有的创新风格,是广东电影的另一种品牌标志。优秀的广东电影人,独具广东创新精神,所摄制的影片总是充满锐气和灵气。
上世纪80年代初,当内地不少艺术家对个体经济这一新生事物还持观望态度时,触觉敏锐的珠影人率先拍出我国第一部赞颂城市个体劳动者的《雅马哈鱼档》,该片不仅题材新,艺术观念也很新,将本来容易互相排斥的纪实美学、影戏美学、影像美学同时引入一部影片之中各展其长。
比如,为了体现真实的生活质感,用个体户扮演个体户,拍街市大量采用偷拍手法;该片的创业故事很有戏,演员表演生动;该片讲究形式美,善于选取真实生活中具有造型美感的都市风光,既真实又漂亮。于是,三大美学流派形成合力,不是生硬捆绑的量变,而是有机化合的质变。1+1+1>3,在当时的国产片中属于首创。
儿童片《我,就是风!》讲述真实的先进人物故事,自创一种“少年励志+青春励志”的双线结构,以一名事业失败的大都市白领小姐的成人视角去讲述广东山区小男孩的故事,她不是解说员,自身也有完整的故事,思想性格有发展变化,这就打破了平铺直叙模式。
更大胆的是,该片在纪实性影片中首次引入夸张变形的动漫手法,加插“竹风铃大战风神”的动漫童话故事,竹精灵可与真人对话。该片编导研究了观众的接受心理,找到纪实电影可出现动漫镜头的合理依据。因此,该片上映之后,受到观众欢迎。
一些电影不讲广东故事,但充分显示了广东电影人的创新思维,这也是一种“广东个性”。
1963年,珠影拍摄描写大革命时代青年学生的电影《大浪淘沙》,要面对很难超越的标杆——北影名导演在此前四年根据热门小说拍摄的革命青年学生题材电影《青春之歌》。《大浪淘沙》无大IP和名导演,创作人员另辟蹊径:《青春之歌》着重刻画女青年林道静,以一名女性的视点展开剧情;《大浪淘沙》则是男性视点,描写四名追求新生活的北方男青年结拜兄弟,后来走上不同的人生道路。这种人物关系在今天的影视作品很常见,但在六十多年前是首创,新鲜感特别强烈。
《青春之歌》没有写革命者的男女感情,《大浪淘沙》描写农家子弟靳恭绶与文雅女生谢辉由相知到相爱,生活气息和青春激情更浓烈。《青春之歌》全是文戏,《大浪淘沙》则是有文有武,引进动作片、枪战片手法。
当时的国产片,剧中人物活动范围一般不出省,《大浪淘沙》描写北方青年远赴南方,展现了济南、武汉、长沙和井冈山,在当时的国产片中跨省范围最大,视野比《青春之歌》更宏大壮阔。《大浪淘沙》上映后空前卖座,其可看性和民间知名度超越电影《青春之歌》。
广东出品的战争片《太阳升起的时刻》,也不是讲广东故事,写湖南的衡宝战役,摄制组是北方团队,但该片依然体现了“广式”风格。该片的策划团队是广东的,发挥了广东电影人在策划方面(包括选题、艺术构思、卖点设计等)的创新优势。
于是,该片跳出全景式战争大片的老模式,可看性大大增强,一是借鉴《三国演义》等古典军事智谋小说的手法,加强故事性;二是运用青春片手法,刻画我军连队基层指战员的可爱形象;三是运用抒情片和蒙太奇手法,战争与和平反衬,充满诗情画意……
探讨广东电影如何体现广东个性,对于增强粤产影片的竞争力,有启发借鉴意义。
原文载于《羊城晚报》2025年9月24日A7花地版
来源:羊城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