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1996年 12 月 21 日,香港的大街小巷被节日的气氛提前点燃,就在这时,一部日后成为经典的电影——《食神》悄然上映。这部由周星驰与李力持联合执导,周星驰、莫文蔚、薛家燕、吴孟达、谷德昭等一众实力演员主演的喜剧电影,一经推出便迅速在香港影坛掀起热潮,斩获四
时装
FASHION
报道
REPORT
美容
BEAUTY
当庙街烟火,撞进设计余温。
1996年 12 月 21 日,香港的大街小巷被节日的气氛提前点燃,就在这时,一部日后成为经典的电影——《食神》悄然上映。这部由周星驰与李力持联合执导,周星驰、莫文蔚、薛家燕、吴孟达、谷德昭等一众实力演员主演的喜剧电影,一经推出便迅速在香港影坛掀起热潮,斩获四千多万港币票房,荣登当年票房亚军的宝座,成为周星驰演艺生涯中最成功的喜剧作品之一。
重温经典:美食、梦想与小人物的爱恨情仇
饮食界大亨史蒂芬・周,这位被尊称为“食神”的风云人物,凭借着夸张的营销手段与华丽包装,收获大批拥趸。就在他事业如日中天时,却遭身边人背叛——一直佯装忠诚的徒弟唐牛,在一场精心策划的阴谋下,用一碗杂碎面揭露了史蒂芬・周的虚伪,一夜之间,史蒂芬・周失去所有光环,从云端到谷底,流落街头。
在庙街,他遇到了改变他命运轨迹的女人——火鸡姐。她外表凶悍,一口龅牙、脸上带着刀疤,让人望而生畏,实际上她内心善良、重情重义。即便史蒂芬·周来摊位前找茬,她依然不计前嫌,在他最潦倒时递上一碗热气腾腾的叉烧饭,而这碗饭,不仅温暖了史蒂芬・周的胃,更成为他重新审视生活与美食的契机。
这段日子,史蒂芬・周接触到一群生活在社会底层,却有着质朴情感与侠义心肠的小人物。为帮火鸡姐解决濑尿虾和牛丸的贩卖纠纷,他突发奇想,将二者结合,发明出 “撒尿牛丸”,生意爆火之后,史蒂芬・周东山再起,并最终在新一届的食神大赛上,以洗心革面的自己和一腔真诚,悟出了“食”的真谛,感动了上天,挫败了“大快乐”总裁一伙的阴谋,更赢得了失而复得的爱情。
《食神》从来都不止是一部讲“吃”的电影。近三十年来,有人在电影中看到美食,有人喜欢无厘头的搞笑,有人看到朴素的真理,有人挖掘黄金配角的故事,有人看懂了餐饮业和娱乐行业的运行规律,有人惊叹当年香港商业片的工业水平,但正如史蒂芬·周作为食神说的那句“用心”,它不仅是电影《食神》的精髓,更是周星驰电影之所以经典的深刻内核。
时间回到1994年,当时的周星驰已经有多部电影登顶香港电影年度票房榜,也连续3年提名金像奖最佳男主角,于是他有了想自己独立发展的想法,成立彩星电影公司,找来刘镇伟担任导演,拍了后来成为名作的《大话西游》。但在当时,这部分为上下两部的电影因为过高的成本,以及完全背离市场对于“周星驰喜剧”的期待而赔得血本无归,彩星公司也直接倒闭。不得已,周星驰重回向华强的永盛公司,拍了《百变星君》《大内密探零零发》等过往风格的嘻闹无厘头电影。转年到了1996年,周星驰不肯甘心,又成立了星辉海外有限公司,再次尝试独立。而星辉的第一部电影,就是《食神》。
相较于后来大家更为熟知的《喜剧之王》《少林足球》《功夫》《美人鱼》,电影《食神》在内容上其实已颇具周星驰日后创作的风格和习惯,比如无限的反转剧情、美好的爱情和不美的女主角、少林学武的渊源、商业元素和艺术的平衡等等,可以说,正是有了《食神》的尝试,才为他后来独立创作故事、进军内地市场打下了坚固基础。1996年年尾,《食神》上映之后直接成为年度票房榜第二,周星驰如愿证明了自己的实力。
经典再造:不止收藏,而是直接走进电影世界
去年 8 月底,《食神》以全新修复版的姿态首次登陆内地大银幕,引发了许多80、90后影迷的关注与热议。更为特别的是,为影片内地上映设计海报及周边物料的黑齿屿蓝设计工作室,也悄悄火出了圈,《食神》系列特别海报和有趣的周边在今年国内的各大影展上陆续展映,这群对美学细节有着极致要求的幕后创作者,以真诚的“用心”,完成了对周星驰电影的迷影致敬。
初见那幅“千手史蒂芬周”丝网印海报时,很容易被红蓝撞色攫住目光,不是张扬的刺眼,是像电影里庙街夜市的灯,热烈里藏着冷静。双眼微闭的史蒂芬周立在画面中央,像厨艺界的神祇,又似市井里的凡人,多臂间流转着撒尿牛丸的Q弹、火焰鸡蛋的炽热、乾坤烧鹅油亮的弧度,连食材的肌理都透着鲜活。背景里烈焰与海浪相拥,底下是夜色中闪着光的珍宝海鲜舫,把“后街神话”的荒诞与“热气腾腾”的生活感诠释得淋漓尽致。
与以往电影项目不同的是,这次的设计不只有海报,还有1款卫衣、3款T恤、1顶帽子、1只托特包,每样衍生品都像一把小钥匙,能打开《食神》世界的某扇窗。影片中的 “黯然销魂饭”、“爆浆撒尿牛丸”都以一种有趣Q萌的周边形式再现,成为流行文化的一部分。黑齿屿蓝的设计师们把电影从屏幕里“搬”到了现实世界,把平面变成了一次次“小型展览”,强调电影的“落地感”和观众的“参与感”,这让设计的形态和生命有了新的延伸。
“星爷的作品影响了我们整个创作生涯”, 黑齿屿蓝主理人海瑞说,“创作初期我们是开放式创作的,大多从自己最触动的镜头或元素切入,用各自擅长的方式完成。”当时,工作室有5位设计师参与创作,几乎覆盖了80、90、00 三个年代。毫无意外,全员都是星爷的影迷。他们的初期提案里,几乎每个人的作品都有入选。更让他们激动的是,这次作品获得了周星驰本人和团队的一致认可,几乎没有修改意见,还十分喜欢他们藏在设计里的小巧思,这让他们由衷升起一股自豪感——不止是被偶像认可,也是来自影人之间的惺惺相惜。
“作品有余温”,这是黑齿屿蓝一直以来的创作理念。他们不是追求规模的设计公司,更像一群“用设计讲故事的人”——从同事到甲乙方,再到一起跳出流水线、组建工作室,这群人始终没丢的,是“每次都深度投入”的初心。“我们希望设计不只是被看见,还能被‘感受到’和‘触摸到’”,海瑞说,“就像《食神》的设计,希望观众拿到的不只是收藏品,而是能真正走进电影世界的物件。”
明年,《食神》就要迎来三十周年。就像电影里史蒂芬·周最后说的“人人都是食神”,黑齿屿蓝也在用自己的方式说:人人都能读懂经典,只要有足够用心的设计,那些藏在电影里的情绪,都能变成能触摸、能感知的温度。当三十载的庙街烟火,撞进带着余温的设计里,经典便不再是封存在胶片里的过往,而是能陪我们走下去的日常——它可能是一件卫衣,一张海报,或是某个瞬间,突然想起的那碗冒着热气的黯然销魂饭。
SPECIAL REPORT
OK!独家对话
海瑞
黑齿屿蓝 主理人
OK!:《食神》作为周星驰的代表作之一,在影迷心中拥有特别的分量,那对于创作团队来说,设计的灵感是从哪里寻找到的?
海瑞:初心是找到“经典”与“再造”的平衡,不只是怀旧,而是挖掘《食神》夸张背后的温情、搞笑之下的锋利。
OK!:海报的色彩搭配、构图等方面都有哪些考量?是如何与电影的整体风格相契合的?
海瑞:这次的主打限量丝网印海报核心是“千手史蒂芬·周”形象——双眼微闭、气定神闲,像厨艺界的战神或佛像化身。多臂手中握着电影中标志性的食物、厨具与食材,象征厨神的全能与传奇。色彩上,我们选用了红蓝互补的高饱和对比,传递热烈与冷静并存的情绪。纯丝网印工艺让颜色在纸面呈现出颗粒感与饱满度,每一层都有触感,也增加了收藏价值。背景以烈焰与海浪相撞,包裹人物,下方是夜色中的珍宝海鲜舫,强化了戏剧冲突感。
OK!:黑齿屿蓝作为一家注重质感与美感的创意设计工作室,你们遵循的审美原则是什么?
海瑞:我们关注的是“内容与形式”的关系,而不是形式本身。所以我们的审美原则其实比较朴素:诚实、合适、干净、有情绪。
OK!:工作室的设计师都是如何相识的?
海瑞:创业初期的成员都是并肩作战多年的老战友,新加入的成员则来自不同背景——平面、影视、插画、甚至非科班,也有写文字出身的。这种多元化让我们的作品不易被固化,但始终保有“叙事感”。
OK!:在当下的设计市场中,你们觉得自己与其他设计机构相比,最大的不同是什么?
海瑞:我们像是处在承上启下的节点:在国内电影海报刚刚被重视的起步期入行,在行业的辉煌爆发期学习成长,再到媒体快速变迁的几年吸引了许多年轻成员一起共创。如果用几个词形容,大概是有温度、复调、留白和好奇心。
OK!:你们希望通过自己的设计作品向观众传递什么?
海瑞:从海报里读电影,好的设计是能通人心的。不是为了博眼球,而是能够沉淀情绪,哪怕只是一张贴纸,也能有一点共鸣在里面。
OK!:接下来还有怎样的计划?
海瑞:我们一直有一个计划,想把平时的电影海报“遗珠”以展览的形式再次呈现给大家一次。为每一个作品讲述设计师的遗憾,以及未被选中的原因。接下来想更多尝试“叙事型装置”和“沉浸式展览”,也有在筹备一个属于自己的内容项目——关于海报和电影的视觉册。希望未来慢慢积累与沉淀。
来源:精彩OK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