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我国东北的大兴安岭地区,世代生活着多个少数民族。其中,鄂伦春族、鄂温克族和达斡尔族一直以来被称为“东北三少”。他们的历史悠久、文化独特,生动地体现出中华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进程与多元一体的显著特征。
在我国东北的大兴安岭地区,世代生活着多个少数民族。其中,鄂伦春族、鄂温克族和达斡尔族一直以来被称为“东北三少”。他们的历史悠久、文化独特,生动地体现出中华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进程与多元一体的显著特征。
9月27日本周六,纪录片展映季将推出孙曾田专场,放映分别讲述鄂伦春族和鄂温克族的纪录片作品《最后的山神》和《神鹿呀,我们的神鹿》。这是继2024年纪录片展映季举办张以庆导演重要作品专场放映后,再次举办的又一位杰出导演重要作品的专场放映活动。
孙曾田导演在大兴安岭拍摄《最后的山神》
拍摄于1992年的《最后的山神》获得“亚广联”奖,成为中央广播电视总台第一个纪录片国际奖项,并获第九届“帕尔努”影视人类学电影节特别纪录片奖。《最后的山神》不仅仅记录了一个少数民族的生活变迁,更是一首关于信仰、传统与现代性、人类精神归属的哲学诗篇。
《神鹿呀,我们的神鹿》拍摄于1994年,1998年获德国柏林人类学电影节评委会奖、第七届上海国际电视节评委会特别奖和中国纪录片学会长片一等奖。同样聚焦于少数民族的文化困境,《神鹿呀,我们的神鹿》以鄂温克族女画家柳芭的视角反思三代女人命运和民族命运,作品蕴含孙曾田导演强烈的人文关怀和深刻的人性思考。
影片简介
《最后的山神》剧照
片名:《最后的山神》
播出:1993年
片长:40分钟
这部作品讲述了从山林游猎生活转向定居生活后,鄂伦春族面临与传统文化断裂的困境。本片以鄂伦春族最后一位萨满为拍摄对象,展现了他与山林、神灵之间的深厚联结。影片刻画了他在现代文明冲击下,坚守传统狩猎文化与信仰的孤独身影。
《最后的山神》剧照
“一棵雕有山神的树被砍伐了,孟金福见到时,有一种自己被砍伐了的感觉。”
——片中旁白
影片简介
《神鹿呀,我们的神鹿》剧照
片名:《神鹿呀,我们的神鹿》
播出:1998年
片长:89分钟
本片讲述的是鄂温克第一位大学生柳芭的故事。柳芭毕业后无法在城市找到归属感,渴望寻根的她回到大兴安岭,与部落最后的一位萨满外婆生活在一起。然而她痛苦地发现,自己无法真正回归,成了“两个世界的边缘人”。本片通过柳芭的讲述,为我们展现了柳芭及其母亲、外祖母的生活经历,以及鄂温克人独特的文化与精神信仰。
《神鹿呀,我们的神鹿》剧照
“到了城市,我就是真正的一个少数民族,可是从城市一回到家里,家里人又认为我是个城市人。”
——柳芭
导演介绍
孙曾田
孙曾田,1958年出生,1983 年毕业于北京广播学院(现为中国传媒大学),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导演、中国影视人类学会常务理事、中国纪录片学术委员会理事、国际纪录片学会会员、中国传媒大学博士生导师。代表作品有《最后的山神》《神鹿呀,我们的神鹿》《祖屋》《互联网时代》《天工苏作》。
嘉宾介绍
陈大立
首都纪录片发展协会会长
中国电视交流协会纪录片专业委员会副会长
高级编辑
贾怡
纪录片导演、策展人
广州图书馆纪录片研究展示中心高级顾问
香港中文大学教育学博士
活动安排与报名方式
时间
2025年9月27日(周六)
14:00-17:00(13:30开始签到)
地点
国家图书馆总馆综合楼五层演播室
(北京市海淀区中关村南大街33号,
从综合楼北侧大厅乘电梯到达)
注意事项
1.观影地点在国家图书馆总馆综合楼五层,观众可从综合楼北侧大厅乘电梯到五层,在现场工作人员的指引下,有序签到、安检,进入演播室参与活动。
观影路线示意图
观影路线实拍图
2.观影时请配合工作人员安排,不随意走动,不擅自离开活动现场。
3.可自备记笔记所需必要文具,但不能使用笔记本电脑等可发光电子设备及录音录像设备。
4.未经允许现场不得录音录像及拍照。
5.嘉宾的观点不代表本馆立场。
北京市海淀区中关村南大街33号
来源:京津冀消息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