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王晶将倪匡笔下两个最受欢迎的科幻角色原振侠和卫斯理放在同一部电影里,并且融入僵尸、异形、降头术、南洋巫术等一切能想到的超自然元素。
香港电影最生猛的年代,什么都敢拍,什么都敢试,就在这样一个“万物皆可拍”的疯狂年代。
王晶将倪匡笔下两个最受欢迎的科幻角色原振侠和卫斯理放在同一部电影里,并且融入僵尸、异形、降头术、南洋巫术等一切能想到的超自然元素。
这就是1987年上映的《原振侠与卫斯理》,集齐周润发、钱小豪、张曼玉、胡慧中、尔冬升、惠英红等二十位一线明星。
它或许不完美,但你绝对忘不掉这部极为超前的重口味邪典cult片。
电影一开始,钱小豪饰演的原振侠随科考队入泰,撞见邪教巫师以活人献祭。他出手救下少女巴珠,却因此被下了恶降。离别时,巴珠赠他护身符,并警告他远离情色,保他一年无恙。
一年期限一到,邪咒发作。原振侠纵情声色、身体急剧衰败,只得求助老友周润发饰演的卫斯理。
两人重返泰国,找到向导黑龙,一路遭遇追杀、蛊术、小鬼害人,邪祟层出不穷。
卫斯理凭借渊博奇识屡屡破局,直至他们发现,这一切背后竟关联着一个被供奉的“老祖宗”——一尊形似异形、嗜血吃肉的可怖怪物。
最终大战在邪神祭坛展开,佛像高耸、邪灵复苏,他们甚至动用了火箭炮,才将这“异形老祖”炸得粉碎……
光听剧情,就已觉脑洞大开。而真正令这部片被冠以“邪典”之名的,是它毫不遮掩的视觉冲击。
那个没有数字特效的年代,所有恐怖皆来自实拍——剧组真的造出一尊二十米高巨佛,演员吊着威亚在其身上搏命演出;怪物“老祖宗”则由模型与化妆技术合力完成,黏稠、腥臭、充满生物感,直视时令人脊背发凉。
它杂糅到几乎任性:降头、蛊毒、巫术、邪教、科幻、冒险、枪战、肉搏……仿佛导演恨不得把一切猎奇元素塞进一部电影。
但也正因如此,它呈现出一种不管不顾的狂野创造力,一种港片特有的、“尽皆过火、尽是癫狂”的作者气息。
然而,《原振侠与卫斯理》在当年票房惨败,仅收一千余万,远未回本。很多人批评它剧情散乱、元素堆砌、为猎奇而猎奇——这些话,并非没有道理。
它像一锅沸腾的怪味汤,料猛火旺,却未必人人都能喝得下去。
它缺乏一个真正扎实的故事内核去支撑这些眼花缭乱的设定,以至于多年后人们提及它,记得的是“那部有异形和降头的电影”,而非一个值得回味的寓言。
但恰恰是这种“不完美”,反而让它成为时代的一枚棱镜。
它映射出八十年代港片工业的探索与莽撞:技术有限,但创意无限;类型混杂,却敢为人先。它是不计较后果的实验,是商业算计下的异色花朵。
今天回头看,我们反而会怀念那份敢于“胡来”的勇气。
它或许没能成为一部完美的电影,但它成了一部很难被替代的电影。
《原振侠与卫斯理》就像香港电影鼎盛时期一个华丽又诡异的梦。
它不讲道理,只提供体验;它不求逻辑,只释放感官。它是不应被遗忘的另类遗产,提醒着我们:电影有时可以不是精致的艺术,而是生猛的幻想、是一场敢于失败的冒险。
而“卫斯理”这个IP,本应成为华语科幻的一把钥匙。倪匡笔下那个充满奇情与宇宙观的世界,值得被更认真、更恢宏地呈现。
也许真正邪典的,从来不是视觉的重口与猎奇,而是那份明知不可为而为之的创作冲动。那是港片黄金时代最值得我们怀念的精神:
哪怕只有一秒震撼你,我也愿铺张至此。
本文由侠侠影视原创,欢迎关注,带你一起长知识!每篇文章均有相应影视资源(上映),关注点赞,转发收藏,私信或者在直接在评论区留言即可。#我爱看电影#
来源:江南影视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