拿金虎奖的纪录片,竟让市民演历史?

快播影视 内地电影 2025-09-22 18:29 2

摘要:2025年6月上海国际电影节刚收官,一部克罗地亚纪录片就火了,《邓南遮占领阜姆自由邦》,不光观众买账,早在今年1月它还拿了鹿特丹国际电影节的金虎奖。

2025年6月上海国际电影节刚收官,一部克罗地亚纪录片就火了,《邓南遮占领阜姆自由邦》,不光观众买账,早在今年1月它还拿了鹿特丹国际电影节的金虎奖。

说实话,鹿特丹这电影节我一直觉得挺“特立独行”,专捧新锐导演,就喜欢那种带点“实验性”和“反叛性”的片子,去年它给《边境笔记》颁奖,那片子也是靠跨界手法拆历史议题的,看来这次选这部纪录片,眼光还是老样子毒。

本来想只看个热闹,但后来发现这片子藏得深,不光是拍历史,还戳着现在欧洲的痛点。

接下来咱就慢慢聊,看看它到底厉害在哪,又藏着哪些值得琢磨的事儿。

能在两大电影节出彩,这片子肯定有两把刷子,先说说鹿特丹那金虎奖,这奖可不是随便给的,得主得有点能打破常规的东西。

《邓南遮占领阜姆自由邦》最显眼的,就是它不按传统纪录片的套路来,不搞一堆专家访谈,也不拿严肃的旁白压场,反而拉着里耶卡的普通市民演历史。

我觉得这招特别妙,你想啊,平时看历史纪录片,总觉得那事儿离自己老远,可这些市民演的时候,偶尔笑场、忘词,反而让人觉得“哦,原来百年前的人,可能也跟现在这些普通人一样,搞不清自己该站哪边”。

对比1978年的《阜姆档案》,那片子全是官方视角,看久了容易犯困,这新片子把话语权给了老百姓,一下子就亲切多了。

而且它讲的事儿也不是冷门到没人管,刚好碰着现在欧洲极端民族主义冒头,评委会说的“当代欧洲极端民族主义兴起”,可不就是现在大家都操心的事儿?这片子拿历史说事儿,等于给现在人提了个醒,难怪能让人记住。

要懂这片子,得先说说阜姆那地方的老麻烦,1918年奥匈帝国散了,阜姆就成了没人管的孩子,协约国一会儿想划给意大利,一会儿又想给塞尔维亚-克罗地亚-斯洛文尼亚王国,愣是定不下来。

老百姓更惨,亲意大利的和亲南斯拉夫的天天闹,最后还打起来见了血。

后来意大利的撒丁掷弹兵撤了,这地方就空了,邓南遮瞅着机会,带了百来个士兵就占了阜姆,后来人越来越多,竟管了16个月。

老实讲,我真搞不懂协约国当时咋想的,一个城市的归属都定不下来,弄得老百姓没个安稳日子,也给邓南遮钻了空子。

片子里演这段的时候,特别有意思:市民扮的邓南遮爬上山坡弹吉他,后面跟着几十辆现代卡车,说是象征军车。

本来挺严肃的历史事件,这么一演倒有点滑稽,可笑着笑着就琢磨过来了,这导演是故意的,想告诉大家,当年邓南遮那套,其实有点像演大戏,只不过看戏的人都入了迷,最后酿成了麻烦。

后来1924年《罗马条约》把阜姆划给南斯拉夫,才算给这事儿画了个句号,可那十几年的乱子,早给当地人的记忆刻上印了。

这片子最狠的地方,是拆穿了邓南遮玩的“影像套路”。

邓南遮这人特别懂怎么用镜头,1919年摄影还不普及呢,他就专门请摄影师跟着拍,一会儿拍他在阳台演讲,一会儿拍士兵搞罗马式敬礼,弄出那种“万人拥护”的场面,后来墨索里尼学的就是他这套,连《卡纳罗宪章》里写的“民族扩张优先”“领袖绝对权威”,都成了法西斯的雏形。

片子里用了个绝活儿,把当年的历史影像和现在的演绎放一块儿:历史里邓南遮演讲时万人空巷,现在演的时候就俩家属鼓掌;当年阅兵有上千士兵,现在就几个路人瞎逛。

如此看来,邓南遮那套“政治壮观”,放现在看其实特空洞,可当年就是有人信。

更绝的是,历史里邓南遮派人捣毁投票箱的影像没留下来,导演干脆让市民演了这段,还加了黑白滤镜,弄得跟真的历史照片似的。

我觉得这不是造假,反而是在补历史的缺,那些被意识形态藏起来的事儿,总得有人提一句。

还有纳粹的《意志的胜利》,导演里芬斯塔尔自己都承认,研究过邓南遮的阅兵影像,可见这种“用镜头造神话”的套路,早就传下来了。

士兵的身体语言

片子里还有个细节,特别值得琢磨,那些演士兵的市民。

导演专挑会拳击、有劲儿的年轻人,让他们演士兵赤裸上身训练、叼着刀装凶,甚至还玩杂技,还原当年邓南遮军团的“英雄样”。

说实话,刚开始看觉得挺搞笑,这些市民演得有点夸张,可后来想起福柯说的“支配肉体的政治技术学”,突然就不笑了。

邓南遮为啥要拍这么多士兵训练的影像?就是想让大家觉得,他的军团特别能打,跟着他准没错,说白了,就是用士兵的身体当“广告”,推销自己的权力。

可片子结尾不一样了,演“血腥圣诞节”的时候,那些士兵全成了尸体,镜头对着他们的伤口和死相,特别肃穆。

这一对比就出来了:前面有多“英雄”,后面就有多荒唐。

好好的年轻人,先是被当权力的工具耍,最后还成了政治斗争的炮灰。

我觉得导演这是在说,不管当年多热闹,最后受苦的还是普通人,现在可别再犯这错了。

还有民族认同那事儿,意大利人觉得邓南遮是“爱国者”,克罗地亚人说他是“侵略者”,现在里耶卡的意大利族也没多少了。

这片子虽然有点站克罗地亚这边,可它没回避问题,没说谁对谁错,反而留了个疑问:现在国家分了又合,合了又分,当年的伤口咋补?这问题提得实在,比硬给答案强多了。

最后说说片子开头结尾的空镜,一条河,一座桥,导演说这桥是因为当年的侵略才重建的,我倒觉得,这桥不光连着河的两边,还连着过去和现在。

里耶卡人现在走在桥上,能想起阜姆的旧事,咱们看这片子,也能想起别让历史的荒唐重演。

现在欧洲极端民族主义又冒头,这片子就像个警钟,别光看历史热闹,得想想现在该咋做,别让年轻人再当炮灰。

说实话,这种不喊口号、只讲故事的纪录片,比那些硬说教的片子管用多了,这大概就是它能拿奖、能让人记住的原因吧。

来源:念寒尘缘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