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届电影节延续国际化元素,吸引全球目光:影片征集方面,共征集参展、参赛影片超过3500部、覆盖135个国家和地区;精选展映影片100部,涉及俄罗斯、法国、意大利、伊朗等44个国家和地区,汇聚成一场多元文化的光影盛宴。
9月22日,第十二届丝绸之路国际电影节在万众期待中拉开帷幕,一场光与影的盛宴翩然降临,正式开启福州与电影节的第二个十年。
中国演员与印尼演员共同演绎国际歌舞《丝路花开》。记者 原浩 摄
电影为媒 世界为友
夜幕下,光影交织的福州与世界共享一场“电影之约”。
本届电影节延续国际化元素,吸引全球目光:影片征集方面,共征集参展、参赛影片超过3500部、覆盖135个国家和地区;精选展映影片100部,涉及俄罗斯、法国、意大利、伊朗等44个国家和地区,汇聚成一场多元文化的光影盛宴。
来自五湖四海的电影人,让这场盛宴更加闪耀。上百位中外嘉宾出席,横跨多个国家和地区;其中,印度尼西亚作为主宾国,以电影为媒,拉近彼此距离。今年正值万隆会议召开70周年、中印尼建交75周年,本届电影节借此契机,重点打造印尼主宾国活动,推动中印尼交流合作。
印度尼西亚导演加林·努格罗表示:“当我收到电影节的邀请时,我的团队说,一定要来。这不仅是一次电影的交流,更是一次文化的深度互动。”他特别提到,在印尼的华人中,约60%祖籍是福建,“参加此次电影节,更加感受到两国源远流长的友谊”。
福州的夜,也打动了比利时演员、摄影师马提亚斯·德尔甫。“我非常喜欢这座城市,这是我第二次来福州。”他感叹道,这是一座有山、有水、有茶的城市。人们在江边跳舞,夜景令人沉醉,他非常喜欢这里的氛围。
波兰纪录片导演拉法尔·里斯托帕德则从创作的角度谈及本届电影节的意义:“不同国家的电影语言不同,但传达的情感是共通的。”他说,他看过王家卫导演的许多作品,也能产生共鸣,“如果我们能跨越语言的障碍,就能在电影中触摸到共同的人类情感”。
本届电影节不仅是一场视听盛宴,更是一次跨越国界的文化对话与心灵碰撞,彰显着全球电影人对艺术、和平与理解的共同追求。
薪火相传 向光而行
回望丝路电影节的12年,从新芽破土到万木争荣,从涓滴细流到浪潮澎湃,从一束微光、一声惊雷,到一场人间梦。
电影是全人类共通的语言,文明的交流、文化的共振贯穿电影发展史。而今年,恰逢中国电影诞生120周年,这不仅是时间的刻度,更是一段文化与梦想的接续。
本届金丝路奖依然设置了十个奖项,从影片到导演,从演员到摄影,每一份提名都是一次对电影艺术的致敬。《永无止境》《父辈的天空》等入围纪录片单元;《约翰·瓦尔达尔大战银河系》等入围动画片单元,叫好又叫座;《翠湖》《你杀死的东西》《蓝海》《关于人与战争》《异羽之鸟》等入围主竞赛单元。
演员陈数说,在评审过程中,她特别留意不同电影中女性角色在故事中的呈现以及故事主题延伸出的内在态度。她认为不同国家的作品展现了女演员们多样的表演风格,这对她来说是非常宝贵的创作层面的学习。
“我们始终坚持对丝路电影节影片的评审标准。一部电影是否能真诚展现区域或民族文化特质,它是否触及到人类共同的情感和境遇?优秀电影总能跨越障碍,成为文化交流的使者。”中国知名导演陈凯歌说,电影节的选片已逐渐形成独特的文化视角,既注重作品的艺术完成度,也关注其与时代、土地的深层联结。他特别提到,评审团队涵盖编剧、表演、摄影等多领域专家,体现出中国电影工业体系的成熟与协作精神的增强。
中国编剧、导演陈宇认为,福州作为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既保留了深厚的南方传统,又以开放之姿成为交流的前沿。这种“守正与出海”的双重特质,恰是丝路电影节的精神缩影——既扎根本土文化,又主动与世界对话。在与各国电影人交流的过程中,他感受到久违的开放与热情,这正是文明互鉴最具生命力的体现。
闽都印记 光影共生
一边是有着2200年建城史的福州,一边是历经十余年的电影节庆,两者相交相融,碰撞出了精彩火花。
启动仪式现场,一曲《福》的悠扬旋律拉开活动序幕,歌声流淌间,软木画、连江剪纸、脱胎漆器髹饰技艺等绚烂的福州非遗融合其中,一幅光影画卷徐徐展开。
在紧随其后的群舞《三条簪》里,“水”的意象贯穿整个作品,深蓝的舞台、三条簪造型、极富张力的舞蹈动作,尽情展现女子的品格与家国情怀。
而电影节的福州元素,不限于舞台之上。从大银幕到坊巷街头,从《罗小黑战记2》中出现的“榕城会馆”,到三坊七巷、烟台山等成为热门取景地,电影与城市的交融日益深入。
这些都深深烙印在演员王景春的记忆里。“我和福州还真挺有缘的。”王景春拍摄《地久天长》时就在连江黄岐半岛待了整整一个半月,“再次来到福州,感觉特别熟悉与亲切。尽管我这两天一直守在影院看片子,但晚上还是会抽空去感受一下福州的美丽夜景、特色美食,觉得都非常好”。
丝路电影节扎根于福州的土壤,如今已生长出了一个枝繁叶茂的新生态。对福州市民而言,这就是“家门口的光影节日”,也是可感可触的生活一部分。(记者 燕晓 蓝瑜萍 唐蔚嫱)
来源:海峡网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