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纪录片《云雀》的创作灵感便源于此 —— 当导演偶然听见古典吉他演奏家穆拉特・谢力扎提用磁性嗓音演绎这首歌曲时,被其中蕴含的叙事力量震撼,进而以 “直接电影” 的真实手法,聚焦中国西北农村一对普通夫妻三十年的婚姻与家庭历程,记录下他们在时代浪潮中游走、奋斗,最终
哈萨克族经典民歌《黑云雀》的旋律响起,“落在枯枝上的黑云雀呀,在黎明前鸣啼不息” 的歌词,似带着西北旷野的风,道尽了生命在困境中不屈的姿态。
纪录片《云雀》的创作灵感便源于此 —— 当导演偶然听见古典吉他演奏家穆拉特・谢力扎提用磁性嗓音演绎这首歌曲时,被其中蕴含的叙事力量震撼,进而以 “直接电影” 的真实手法,聚焦中国西北农村一对普通夫妻三十年的婚姻与家庭历程,记录下他们在时代浪潮中游走、奋斗,最终与孩子一同褪去 “无落脚地” 的迷茫,如 “云雀” 般寻得生命方向的故事。
这部纪录片以 “家庭影像” 为核心,却不止于描摹一个小家庭的悲欢。导演以观察者的视角静静凝视:镜头里,是这对夫妻从青涩到沉稳的三十年 —— 从谈婚论嫁时的忐忑与期盼,到生儿育女后扛起家庭的责任;是他们在西北农村的土地上,面对 “不确切的生活” 时的坚守与探索:或许是农忙时在田间地头的挥汗如雨,或许是为了给孩子更好的生活,尝试做点小买卖时的奔波与碰壁,或许是面对生活失意时的相互慰藉,也或许是看见孩子成长时的满心欢喜。
没有刻意编排的剧情,没有华丽的镜头语言,只有最朴素的日常,却让每个观众都能从中看见自己或身边人的影子。
正如导演所言,这个西北小家庭 “是具体也是群像”。他们的故事,是千万中国家庭与社会紧密相连的缩影。在大时代的变迁中,他们像无数普通人一样,经历着奋斗的艰辛与成功的喜悦,也品尝着失败的苦涩与生活的无奈。他们的 “游走”,或许是为了生计离开故土又重返家园;他们的 “奋斗”,或许是在田埂上默默耕耘,或许是在时代机遇中努力抓住一丝希望;他们的 “成功”,未必是腰缠万贯,可能只是孩子健康长大,家庭和睦美满;他们的 “失败”,也未必是一败涂地,或许是一次创业的碰壁,或许是对生活期待的暂时落空。但正是这些真实的经历,拼凑出一个家庭的 “成长史”,也折射出一个时代里普通人的生存状态。
而 “云雀” 的意象,恰是这部纪录片最动人的隐喻。哈萨克族民歌中的 “黑云雀”,是 “不屈地飞呀” 却 “没有落脚地” 的孤独身影,恰似这对夫妻初入生活时的迷茫与漂泊;而纪录片里,他们在三十年的生活历练中,逐渐褪去了这份迷茫 —— 夫妻二人相互扶持,在柴米油盐中沉淀出默契与担当;他们用心抚育孩子,看着下一代从懵懂孩童成长为有担当的青年;一家人在共同面对生活的风雨后,找到了属于自己的 “落脚地”,如同 “云雀” 找到了可以安心栖息、自由鸣唱的枝头。
在快节奏的当下,《云雀》像一股清流,以沉静的镜头语言,让人们慢下来,关注身边最平凡的家庭与最真实的生活。它没有刻意贩卖焦虑,也没有强行灌输鸡汤,只是用一个家庭三十年的时光,告诉我们:生命的意义,或许就藏在夫妻间的一句叮嘱里,藏在为孩子奔波的脚步里,藏在面对困境时不放弃的坚持里。
看着一家人如同 “云雀” 般振翅成长,便会懂得:所谓幸福,不过是在平凡的烟火里,与所爱之人一同面对生活的起落。
来源:纪录片人陈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