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从9月18日起,电影《731》在世界各国陆续上映,从引起强烈的反响来看,这部电影所揭示的日军灭绝人性的罪行,对各国观众形成了巨大的震撼;这部电影采用的注重细节刻画、注重人物塑造、注重人性抗争等艺术手法,极大地感染了国际友人。
从9月18日起,电影《731》在世界各国陆续上映,从引起强烈的反响来看,这部电影所揭示的日军灭绝人性的罪行,对各国观众形成了巨大的震撼;这部电影采用的注重细节刻画、注重人物塑造、注重人性抗争等艺术手法,极大地感染了国际友人。
美国观众谈《731》观感
在美国纽约举行的《731》首映活动中,气氛凝重,许多观众从头哭到尾。
观影刚刚结束,一位叫珍妮的观众含着泪水向记者表示:
《731》令人心碎,这部片子会在全美引发轰动,非常震撼人心。
观众乔纳森直言不讳地说:
这是一部非常有冲击力的电影。
澳大利亚观众谈《731》观感
二战期间,澳大利亚也遭受了日军的侵略,所以,《731》在澳大利亚放映时,反响更为强烈。他们为中国人在731魔窟中表现出来的抗争精神深感敬畏。
正如澳大利亚公民党、社区联络官哈奇姆·盖谢普所说:
这部电影给我留下深刻印象的是受害者传递出来的不屈人性,反抗精神,团结精神,互助精神。
《731》在法国上映
在法国放映时,当地观众将《731》与《辛德勒的名单》进行了对比。他们认为《辛德勒的名单》中纳粹的罪恶令人发指,《731》中日军的罪行更是突破人性的底线,所以《731》给人刺激更强烈。
德国观众结合本国对纳粹历史的深刻反省,批评日本“拒绝忏悔是对文明的背叛”,并强调“掩盖历史比承认更可怕”。
英国观众对《731》中“冷静的残酷”的表现手法十分欣赏,他们认为这种手法更具灵魂的冲击力。
日本民众上街游行,呼吁上映《731》
在全球热映《731》的氛围中,日本民众坐不住了。
他们知道一旦日军731部队的罪行在世界上公开,那将比“南京大屠杀”还要残酷与丑恶,会被判为“反人类罪”。日本将受到全世界的声讨,日本民众的命运也不堪设想。
他们走上街头呼吁日本上映《731》,要求政府“承认731”的罪行,并向受害者谢罪。
《731》剧照
这一切都说明了《731》主题与内容的震慑力,说明它具有让世界观众接受的艺术感染力。
有良知的观众都能看到,《731》不仅真实地揭示了日军惨无人道的罪行,也用了现代的、收敛的艺术方式予以展示,使人能够面对和接受。
《731》海报
如对冻伤实验、毒气实验、活体解剖等等血淋淋的酷刑,片中没有太多的大尺度展现,而是用远景、局部等方式巧妙地揭示,避免了感官刺激与消费苦难。
而在字幕、音响上则大胆地使用,起到了比血腥的画面还要大的作用。
如“这里,无人生还”这幅字幕,震撼人心,是片中最催人泪下的场景。
还如片尾的白色屏幕上,一个个死难者呼叫着自己的名字,让人听了撕心裂肺,也胜于血腥的画面的感染力。
《731》剧照
对日军虚伪一面的展示,也是《731》高明的手法之一。
每每点到那一位中国人去做实验,日军士兵都要对他客气地说道:“你自由了。”
听者自然高兴,以为他可以回家了。其他人也很羡慕,希望“自由”早一点降临到自己的身上。
殊不知所有被赐予“自由”的人,都做了日军实验的牺牲品。
《731》中的苹果
还有给囚犯提供好的住宿,吃水果、鸡蛋等有营养的食品。实际上他们是为了让这些人身体健康,以保障实验的效果。
在日军眼里,中国人就不是人,而是用作实验的材料,就如他们对这些人的称呼:马路大(日语为“扒了皮的圆木”)
这种虚伪比刀枪还要残忍,更能体现日军的变态心理。
王志文在《731》中饰演的杜存山
最能体现《731》艺术手法的是戏份较多的人性抗争。
《731》中的囚犯没有人名,只有编号,这对人性是一种赤裸裸地践踏。
但是,王志文饰演的杜存山偏偏不信这个邪,拼出命来抗争。
在日军女军官今村佳代搜查囚房时,叫到了杜存山的编号“012”,杜存山不应声,表示对编号的不屑。
今村佳代又叫了第二遍,杜存山大声地怒吼道:
我叫杜存山,不是什么012!
在那种环境中,抗争的结果可想而知,杜存山被刺刀贯胸。但在临死前,杜存山还在拼命地念叨着:
我是南京中正路人,杜……
话没说完,杜存山就毙命了。
这场戏给人极大的震撼,也会引起所有人的共情。
观众看《731》的反应
《731》采用的艺术手法还有很多,此处就不赘述了。
正是在这些艺术手法的包裹下,那些血淋淋的历史才能被传播,才能产生震撼力与感染力。
《731》在国际上引起强烈的反响,就是最好的说明......
来源:大树作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