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走进影院时,傍晚的霞光正透过玻璃幕墙,在地面投下长长的暖光,可我攥着电影票的指尖却莫名发紧。脑海里不由自主地翻涌出三十多年前的记忆——小时候在老式电视机上看《黑太阳731》,那些直白到刺眼的血腥镜头,像一把粗糙的凿子,把“731”这三个数字刻进了童年的恐惧里:
银幕上的警钟,血脉里的铭记——观《731》有感
走进影院时,傍晚的霞光正透过玻璃幕墙,在地面投下长长的暖光,可我攥着电影票的指尖却莫名发紧。脑海里不由自主地翻涌出三十多年前的记忆——小时候在老式电视机上看《黑太阳731》,那些直白到刺眼的血腥镜头,像一把粗糙的凿子,把“731”这三个数字刻进了童年的恐惧里:解剖台上模糊的血肉、受害者痛苦扭曲的肢体、实验室里冰冷的玻璃容器……那时的我只懂捂住眼睛,却不懂那些画面背后,是一个民族难以愈合的伤疤。
可当影院灯光暗下,《731》的第一个镜头亮起时,我才忽然明白:真正的沉重从不需要靠血浆堆砌。镜头没有刻意对准暴行的“奇观”,反而把焦点放在了那些更细、更痛的细节里——实验台上,金属器械泛着冷光,边缘还沾着早已发黑的血迹,仿佛能听见当年器械碰撞时刺耳的声响;受害者的眼睛特写里,没有夸张的嘶吼,只有一片死寂的绝望,瞳孔里映着实验室惨白的天花板,像被困在永夜的牢笼里,连最后一丝求救的力气都被抽干;还有那张挂在墙上的细菌战地图,红色标记密密麻麻地覆盖在华北平原的村落上,每一个红点都像一滴血,无声地诉说着某个村庄被瘟疫吞噬的悲剧——有老人倒在自家门槛上,手里还攥着没吃完的窝头;有孩子蜷缩在母亲怀里,小小的身体早已失去温度;有整个村庄的房屋空无一人,只有风吹过门窗时发出的呜咽,像在替逝去的人哭泣。这些画面没有一句台词,却比任何血腥场面都更直击灵魂,每一秒都像一块浸了水的铅块,沉沉地压在心上,让人连呼吸都觉得疼。
电影一点点揭开731部队反人类罪行的面纱,那些被刻意掩盖的真相,在银幕上变得清晰而残酷。他们从不把受害者当“人”,而是称作“马路大”——在日语里,这是“原木”的意思,冰冷得没有一丝温度。他们会在毫无麻醉的情况下,活生生剖开“马路大”的腹腔,观察内脏的运作;会把病菌注射进健康人的身体,每天记录体温和症状,看着生命在痛苦中一点点流逝,像在观察一件实验品的变化;更丧心病狂的是,他们把霍乱、鼠疫病菌装进炸弹,用飞机投到中国的城镇和村庄,看着瘟疫像洪水一样蔓延。电影里有一个镜头,我至今想起都忍不住红了眼眶:一个小村庄里,原本热闹的晒谷场变得一片死寂,一个穿着蓝色棉袄的小女孩,手里还攥着一只布娃娃,却静静地躺在稻草堆旁,她的脸上没有任何表情,只有嘴角还沾着一点没擦干净的米汤——那是她最后一顿饭。旁边的土墙上,还留着她用木炭画的歪歪扭扭的太阳,可那个太阳再也照不亮她的明天了。
当银幕上闪过南京大屠杀的片段时,影院里的呼吸声仿佛都停了。没有激昂的配乐,只有黑白镜头里的废墟:断壁残垣间,散落着破碎的碗碟、孩子的虎头鞋、母亲的银簪;秦淮河的水面上,漂浮着无数尸体,河水被染成了暗红色,连岸边的柳树都垂下枝条,像在为逝去的人哀悼。“30万”这个数字,在课本上读的时候只是一串冰冷的文字,可在银幕上,它变成了无数个鲜活的生命:有抱着孩子的母亲,在日军的刺刀下紧紧护住孩子,最后还是倒在了血泊里;有年迈的教书先生,把学生护在身后,用身体挡住子弹,手里还攥着没教完的课本;有刚结婚的年轻人,和妻子手牵手躲在防空洞里,最后却再也没能走出那片黑暗。日本侵略者的罪行,哪里是“罄竹难书”四个字能概括的?那是刻在中华民族骨血里的伤痛,一笔一画,全是血泪;那是留在历史长河里的烙印,一痕一迹,全是苦难。
最让我心头一震的,不是电影里的画面,而是散场时听到的一段对话。那时影院的灯刚亮,人们都沉默地起身,有人用手背擦着眼角,有人低着头小声叹息,整个大厅里弥漫着一种沉重的氛围。就在这时,一个大概五六岁的小朋友,扯着妈妈的衣角,仰着小脸问:“妈妈,他们为什么要做这么坏的事呀?那些叔叔阿姨和小朋友,好可怜。”妈妈蹲下来,把孩子搂进怀里,声音很轻,却带着一种不容置疑的坚定:“因为那时候,我们的国家还不够强。坏人总是会欺负弱小的人,只有国家站得稳、立得牢,我们才能不被欺负,才能好好地活着。”孩子似懂非懂地点点头,小手紧紧抱住妈妈的脖子。我站在不远处,看着这一幕,忽然觉得鼻子一酸——原来,历史的传承从来都不是靠课本上的背诵,而是靠这样一句句轻声的解释,靠这样一次次把伤痛转化为力量的传递。
这句话,恰恰道破了《731》最核心的价值:它从不是一部单纯的“历史纪录片”,更像一把敲醒人心的锤子,把“落后就要挨打”的真理,敲进了每个观众的心里。它让我们明白,铭记历史从来都不是为了延续仇恨——我们不是要记住“日本人有多坏”,而是要记住“当年的我们有多弱”;不是要带着愤怒去指责过去,而是要带着警醒去守护现在。当年的悲剧,源于国家积弱、民族涣散:工厂造不出先进的武器,军队连温饱都成问题,老百姓在战火里流离失所,像风中的野草一样任人践踏。而如今,我们攥紧拳头搞发展,从高铁飞驰到航天探月,从脱贫攻坚到科技突破,每一步都走得坚定而有力;我们团结一心护家园,无论是抗震救灾时的众志成城,还是疫情防控时的守望相助,都让世界看到了中国人民的凝聚力。我们做这一切,不是为了复仇,而是为了让“实验台”“细菌弹”永远只存在于银幕上,让后代再也不用经历那样的黑暗;是为了让那个小朋友长大后,再也不用问“为什么坏人会欺负我们”,而是能骄傲地说“我们的国家很强大,我们很安全”。
走出影院时,夜色已经浓了,街头的路灯亮了起来,暖黄色的光洒在行人身上,很温柔。不远处的广场上,有老人在跳广场舞,音乐轻快;有孩子在追着泡泡跑,笑声清脆;有商贩在卖烤红薯,甜香飘得很远。这些平常到不能再平常的画面,在看完电影后,却让我觉得格外珍贵。我忽然懂了,《731》的意义早已经超越了“娱乐”二字——它不是用来消遣的,而是用来唤醒的;它不是用来赚取眼泪的,而是用来凝聚力量的。它是一座用血泪铸成的警示碑,碑上刻着的不是仇恨,而是“忘记历史,就意味着背叛”的真理;它更是一支点燃在我们血脉里的精神火炬,火光里映着的不是过去的黑暗,而是“自强才能安邦”的希望。
往后的日子里,或许我们不会常常提起这部电影,不会再刻意回想那些沉重的画面,但那些刻在历史里的教训,会悄悄化作前行的力量。它会让我们在看到祖国的科技突破时,想起当年实验室里的屈辱,从而更坚定地为国家发展出一份力;它会让我们在教育孩子时,想起散场时那对母子的对话,把历史的真相轻轻讲给下一代听;它会让我们在享受和平生活时,想起那些逝去的生命,从而更珍惜现在的每一分幸福。
因为我们知道:唯有记得过去的痛,才能更懂得现在的和平有多珍贵;唯有拼出更强大的未来,才能真正告慰那些倒在历史尘埃里的生命。让“悲剧不再重演”,从来都不是一句空洞的口号,而是需要我们每个人用行动去实现的承诺——从认真工作的每一天,到守护家人的每一刻,从热爱祖国的每一份心,到传递希望的每一句话。只有这样,那些在731部队暴行中逝去的生命、那些在南京大屠杀中倒下的同胞,他们的血才没有白流;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真正让银幕上的警钟,永远回荡在血脉里,让铭记变成力量,让和平永驻人间。
来源:剑客论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