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上映才两天,王志文在大银幕上喊出“我叫杜存山”,观众席爆发掌声,口碑就这么炸开了,第三天总票房破10亿,第四天直奔12亿,纪录一项接一项地刷
上映才两天,王志文在大银幕上喊出“我叫杜存山”,观众席爆发掌声,口碑就这么炸开了,第三天总票房破10亿,第四天直奔12亿,纪录一项接一项地刷
9月18日那天,电影《731》首映,赵林山为这一刻熬了整整11年
他从年轻导演熬到两鬓见霜,跑过哈尔滨的731部队罪证陈列馆,拜访过馆里的人,一点点核对细节
后来他又带队去了日本千叶县,那里是石井四郎的老家,街上有人还把那人叫“阁下”
有人当面质问他们,为什么总来打听“阁下”的事
这话扎心,扎的不是一时情绪,是一种被强塞给你的遗忘
有日本人说:“挨打的人都忘记了,打的人还需要记得吗?”
赵林山回国后就像被火烧了一遍,执念彻底落了根:这件事,不拍不行
拍戏之前的功课做了六年,从取证到写剧本,再到一遍又一遍地打磨,终于开机
电影把时间拉回抗战胜利前夕
731部队打着“给水防疫”的旗号,大肆抓人做活体实验
王永章、杜存山、林素贤……这些名字在电影里都是普通人,他们没有刀枪,只有一个想“活下去”的念头
但等来的不是自由,是一项接一项的残酷
叫你“健康检查”,转身就成了“试验编号”
一群人进了实验室,身上只剩下数字——“010”“011”“012”
名字被抹掉,人被写成了冷冰冰的“材料”
“我叫杜存山!”
这句台词,王志文喊得狠,像从嗓子眼里刮出来的火
他演的杜存山胆小,却用最后的力气把名字喊了出来,哪怕刀柄雨点般落在身上
他又撑起来,想把家乡和姓名喊完整,然而武器先一步穿透了胸膛
“存山”那个“存”字,没来得及落地,就被按下了停止键
影院那一刻很静,只有人呼吸的声音
王志文今年59岁,拍这部戏,他把自己关在角色的恐惧里
他从化妆间起就尽量不说话,不与人交流,把注意力挂在所有刺耳的声响上,训练自己对玻璃碰撞的应激反应
配音也亲自上,戴着耳机一遍一遍找回那种窒息的状态
媒体里还传过他“零片酬”的说法,我们没法替他盖章,但看过他在录音棚的样子
你会理解什么叫“把自己往角色里推”
这部电影里最年轻的演员,只有12天大
那是赵林山的女儿
有一场戏,怀孕的林素贤被推进实验室,背后墙上一排排福尔马林瓶子,瓶身写着月份,孩子们就泡在里面
剧组最初用了仿真婴儿,可镜头一靠近,假的就是假的
赵林山和妻子商量,妻子只说了句“来接我”,抱着出生不久的孩子进了场
那天的拍摄很快,但回忆起来,赵导的妻子还是当众掉了眼泪
她说,也许他们不是最合格的父母,但当时剧组一千多人在等开工,他们权衡过,决定把真实留在这条胶片上
这话听着扎心,也让人明白他们把分寸交给了“历史的重量”
电影火得很快,真的快
首映当天,全国排了25.6万场,吸引近千万观众走进影院,当日票房破3亿元
到了9月20日19点56分,总票房(含预售)破10亿,刷新了中国影史单片单日总场次、首映日总场次两项纪录;
9月21日18点14分,票房继续往上,破12亿
你很少看到一个沉重题材,能以这样的速度往前跑
这说明,观众并不回避疼,观众在寻找有价值的疼
路演那天,王志文第一次完整看完电影,拿着话筒说了几句
“作为中国人,我们必须对过去的历史,对不被承认的现在,以及努力让其被承认的将来,保持坚定和清醒
一旦忘记,我们就会像杜存山一样,连自己的名字都保不住”
他说话不重,却像把手按在你的肩上
观众席里,有人悄悄抹眼泪
这不是苦情,这是对“记住”两个字的再确认
这股热度已经冲出国门
电影在北美、澳大利亚多地上映,很多外国观众在映后交流时提到“震撼”“共鸣”,有的说终于把课本上那页纸翻成了可以触摸的画面
与此同时,制片方也忙着维权
他们发现有平台和个人盗用片段,立刻发了声明,要求立止侵权并消除影响
一句老话
喜欢它,就别偷它
走进影院,是对创作者最体面的尊重
当然,争议也有
有人觉得影片的呈现过于直面伤痛,也有人认为,这份直面恰恰是必要的
香港做历史研究的学者蔡思行的观点挺能概括:
这部电影能警醒爱好和平的人,强化“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意识
我认同这句话
揭露不是为了让仇恨延续
正如导演赵林山说的,“揭露不代表仇恨,揭露是唤醒”
唤醒谁?
唤醒我们自己,别在该清醒的地方走神
也唤醒下一代,把“历史记忆”变成“共同感受”
行业里的人看得也很准确
《731》的成功,反映出观众对优质历史题材的真实需求,大家的观影水平在提升,愿意为有分量的内容买单
这两年,类似的影片在市场上越来越能站住脚
香港在1988年拍摄的《黑太阳731》,今年夏天重映,现场的反应热烈到加场
明年暑期档,《南京照相馆》拿了票房第一,和《731》一样,都是在历史背景里挖人的故事
当市场把“好看”与“有意义”放在同一张票里,说明我们对电影的期待在变,也在长
我在片中尤其难受的一幕,是数人被叫成编号那阵
名字这件事,看起来只是一个叫法,其实是你在世界上的位置
当一个政权、一条指令、一间白房子,把人变成数字,等于先抹掉你作为人的第一个证据
“我叫杜存山”,这句话之所以会引起山呼海啸,是因为每个人都有一个想被叫对、叫完整的名字
我们在生活里被数字围着走,工号、编号、识别码,但必要的时候
我们得能站出来说,我是谁,我来自哪里,我的尊严在哪
历史不会自己走回来,得有人去把它请回来
请的方式很多,书、展览、纪录片、电影,甚至是一张孩子的脸,一个久等的镜头
只要我们认真,历史就会认真地回应我们
我也相信
把这一页翻给年轻人看,远比只把它藏在课本里更有效
他们需要的是能震到心口的感受,然后再去理解背后如何发生、为什么发生、怎样不再发生
写到这,想起赵林山在路演上说的另一句:
“这部电影是献给逝去者的”
是的
我们并不想把自己绑在仇恨里,我们想把自己系在记忆上
记住,并不是为了回头走同一条路
而是为了以后每一步都走得更清楚
等到灯亮起,字幕升上去
你会知道,那些名字并没有离开我们,他们在我们记起的那一刻,又被叫了一遍
而我们,也该在心里轻声回一句:
“我记得,你叫——中国人”
信源资料
央视新闻:《上映3天破10亿!电影
票房刷新多项纪录》-2025年9月20日。
环球时报:《 正式上映,刷新多项纪录》-2025年9月19日。
京报网:《破12亿!电影
票房再创新高》-2025年9月21日。
来源:小渔知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