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当《南京照相馆》用 29.96 亿票房和 9.7 分口碑证明 “尊重历史才能赢得人心” 时,《731》却用 4 亿票房里的三分之一包场数据和豆瓣 4.1 分的差评,上演了一出 “撤档躲档终成烂片” 的荒诞戏码。同样是抗战题材,一边是观众自发二刷的含泪推荐,一边
当《南京照相馆》用 29.96 亿票房和 9.7 分口碑证明 “尊重历史才能赢得人心” 时,《731》却用 4 亿票房里的三分之一包场数据和豆瓣 4.1 分的差评,上演了一出 “撤档躲档终成烂片” 的荒诞戏码。同样是抗战题材,一边是观众自发二刷的含泪推荐,一边是看完想当场退票的集体吐槽 —— 这届电影人,到底把历史当成了信仰还是摇钱树?
撤档不是避战,是烂片心虚的预演?
《731》暑期突然撤档时,多少人还在为片方找借口?“题材敏感需要打磨”“避开强敌是明智之举”…… 可真相打脸来得比电影剧情还快:这部号称 “揭露历史真相” 的影片,连国家电影局的 “龙标” 都没拿到就敢定档!更讽刺的是,所谓 “技术原因” 不过是遮羞布 ——12 组血腥实验镜头触碰审查红线,删减 60% 后仍无法通过,难道历史教育需要靠猎奇式的暴力画面来实现?
反观《南京照相馆》,人家凭什么能拿下暑期档票房榜首?因为它拍的是 15 岁学徒罗瑾冒死冲洗日军暴行照片的真实故事,是吴旋将相册藏在佛像腹中六年的坚守。没有靠血腥博眼球,只用平民英雄的微光就照亮了历史的黑暗。而《731》呢?撤档前搞 “7.31 全球预映” 噱头,结果只是小范围试映;面对《南京照相馆》38% 的排片占比,直接怂到连宣发都停了 —— 这哪是避战,分明是对自己的烂片质量心知肚明!
4 亿票房里,藏着多少爱国情怀的智商税?
“九一八” 纪念日上映的《731》首日狂揽 3.45 亿,27.2 万场次刷新影史纪录,听起来是不是特提气?但别急着鼓掌,这 4 亿票房里,足足三分之一来自包场!普通观众用脚投票的结果很明显:豆瓣开分 4.1 分,满屏都是 “拍得像抗日神剧” 的怒评。
更恶心的是片方的吃相。《南京照相馆》靠 8419 万人次观众用真金白银投票,成为近年来观影人次最多的抗战题材影片;而《731》呢?零预告片、零路演、零媒体投放,全靠 “爱国题材” 四个字收割情怀。有观众吐槽:“活体解剖戏拍得像恐怖片,英雄人物全程开挂,这哪是铭记历史,分明是消费苦难!” 当一部电影需要靠单位包场凑票房,靠历史苦难博同情,它的艺术价值早就死了。
9.7 分 VS4.1 分:历史题材容不得半点糊弄!
《南京照相馆》为什么能让观众哭着走出影院?因为它拍的每一个细节都带着敬畏:罗瑾在相册封面画下滴血的 “耻” 字,吴旋面对突击检查时把相册藏在贴身衣物里。这些真实到刺骨的情节,比任何特效都有力量。导演申奥说:“我们要展现的是普通人如何以微光撕裂黑暗”—— 这种创作态度,才配得上 “历史题材” 四个字。
再看《731》的口碑崩塌现场:专业影评人直指 “把历史悲剧拍成了导演的自我感动”,观众怒斥 “看完只记住了血浆,没记住历史”。同样是沉重题材,人家《南京照相馆》靠真实事件改编拿下 8.7 分高分,你靠删减到面目全非的剧情和悬浮的英雄主义,能拿到 4.1 分都算观众仁慈。历史不是任人打扮的小姑娘,更不是烂片导演练手的试验田 —— 当《南京照相馆》成为南京大屠杀历史记忆传承的一部分时,《731》的 4 亿票房更像一记响亮的耳光,抽在所有不尊重历史的创作者脸上。
当历史成流量密码,我们到底在消费什么?
日本右翼分子用 180 万条模板化投诉抵制《731》时,我们还能骂一句 “心虚”;可当国产片用历史题材圈钱时,伤害的却是整个民族的情感根基。《南京照相馆》获得江苏电影最高奖励,因为它让观众真正理解了 “京字第一号证据” 背后的重量;而《731》呢?靠包场刷票房,靠敏感日期营销,把 731 部队的暴行当成商业卖点 —— 这种消费历史的行为,比日本右翼的否认更让人寒心!
现在终于明白为什么《南京照相馆》能吸引 600 多万观众走进影院,其中七成是年轻人;而《731》只能靠单位包场撑场面。因为年轻人分得清什么是敬畏,什么是消费。当历史记忆传承人在努力让真相代代相传时,某些电影人却在靠历史苦难赚快钱。资本的算盘打得比历史警钟还响,这样的 “烂片神话”,我们不想要,更不需要!
历史从来不是票房数字里的注脚,而是刻在民族骨血里的记忆。《南京照相馆》用近 30 亿票房证明:尊重历史的作品永远有市场;而《731》的 4 亿票房则警示我们:消费情怀或许能骗到一时的票房,但终究会被钉在艺术的耻辱柱上。当电影人忘了创作初心,再沉重的历史题材也只会变成轻飘飘的圈钱工具。
来源:老犟爱说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