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二零二五年九月十八日,电影《731》在全国院线正式公映,这个日子选择在九一八事变周年纪念日,蕴含着沉重的历史象征意义。影片讲述了一段被刻意掩盖的黑暗历史,而在这个揭示历史真相的项目中,演员王志文的贡献远远超出了常规的表演范畴。
二零二五年九月十八日,电影《731》在全国院线正式公映,这个日子选择在九一八事变周年纪念日,蕴含着沉重的历史象征意义。影片讲述了一段被刻意掩盖的黑暗历史,而在这个揭示历史真相的项目中,演员王志文的贡献远远超出了常规的表演范畴。
《731》的创作旅程漫长而艰难。导演赵林山自2012年就萌生了拍摄想法,历经十多年才最终完成。为了这部影片,他抵押了个人房产,带领团队在没有任何商业回报保证的情况下坚持创作。影片拍摄地选择在历史现场——黑龙江省安达市731部队特别试验场遗址,演员们为了贴近角色状态,每天在阳光下暴晒改变肤色,严格控制饮食塑造战时体态。
在这个项目中,王志文与姜武、李乃文等实力派演员一样,几乎零片酬出演。但他所做的远不止于此。为了饰演一位参与活体实验的日本军医,他把自己关在资料室半个月,翻遍了近200份731部队的庭审录音、军医日记甚至美国解密的档案。当他从资料室出来时,人瘦了一圈,眼神像被冰碴子洗过一样。
王志文饰演的日本军医是影片中最具挑战性的角色之一。这个角色不能简单脸谱化,不能只是咆哮和狰狞;但也不能任何形式的洗白,因为731部队是反人类罪行的执行者。真正的恶魔往往戴着理性的面具,王志文需要展现的是那种“科学冷静”的恐怖。
为精准诠释这个复杂角色,他采用了“双轨体验法”:一方面研究东京医科大学保存的1938-1945年军医日记,模仿日本军人特有的“压抑式发声法”;另一方面与心理医生合作,构建“体制化暴力下的道德崩溃模型”。
在关键场景“活体解剖伦理冲突”中,他用手术刀在受害者胸前划出“不致命的解剖线”,这一细节源自真实军医三友一男的忏悔录。王志文通过“颤抖的持刀手+空洞的眼神聚焦+嘴角肌肉微抽搐”的三重表演,将角色的内心撕裂外化为生理反应。
为了从外形上更贴近角色,他刻意减重,让脸部轮廓更锋利,眼神更冷。剧组人员透露,他刻意减重,使脸部轮廓更锋利,眼神更冷峻。他还从日本战犯的审讯录像里研究那些军医在描述暴行时的神态——是麻木?是狂热?还是偶尔闪过一丝人性的挣扎?
王志文对这部电影的投入,源于他对历史真相的尊重和对艺术价值的追求。在他看来,这个角色不是在演恶魔,而是让恶魔显得“合理”的人。正如编剧刘恒所言:“他不是恶魔,而是被恶魔体系异化的普通人,他的悲剧在于,当他意识到自己成为加害者时,双手已经无法停止颤抖”。
影片中,王志文饰演的军医角色有两处“善举”:偷偷给小孩塞糖果、在实验报告上伪造数据以减少受害者数量。这些细节并非为战犯“洗白”,而是通过“恶中的善”揭示体制暴力对人性的扭曲,展现出历史和人性的复杂性。
在北京举行的首映礼上,当被问及创作感受时,王志文神情肃穆地说道:“如果我们对过去的事浑浑噩噩,对现在的事麻木不仁,对未来的事毫无警觉,那我们连自己的名字都不配拥有。”随后他的声音陡然提高:“但我们永远有一个共同的名字——中国人!我们都是中华民族的根脉所在!”
这番话如惊雷贯耳,瞬间点燃全场情绪,掌声久久回荡在会场之中。这不仅是一位演员对角色的理解,更是对历史记忆的珍视和对民族身份的坚定认同。
《731》不仅仅是一部电影,更是一次历史的审判。影片英文片名为《EVIL UNBOUND》(直译为“罪行无界”),强调其历史警示意义。9月18日《731》在中国公映当日,澳大利亚、新西兰观众也能在影院观看该片;9月19日,该片登陆美国、加拿大影院;11月与韩国观众见面,之后陆续在新加坡、马来西亚、俄罗斯、英国、德国、法国等国上映。
通过这样的国际传播,影片将地域性创伤转化为人类共同记忆,让更多人反思战争残酷与人性价值。正如导演赵林山所说:“还原历史真相,是对先辈的尊重,也是对未来的负责”。
王志文和所有主创人员的付出,让这部电影成为照亮历史的一盏灯。他们用影像抵抗遗忘、捍卫真相,让那些被沉默的证据“说话”,透过尘封的资料和物件,重新窥见个体的命运与情感。
每个走进影院的观众,都不再只是被动接受信息的旁观者,而是成为了历史法庭的陪审团成员,通过镜头见证那段黑暗岁月,思考和平的珍贵与人性的价值。这正是王志文和所有剧组人员无私奉献的最终意义——不是煽动仇恨,而是唤醒对战争伦理的反思,让历史的真相不被时间淹没。
来源:天天文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