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2025年刚过三分之二,美国电影市场的风向突然变了。过去被视为小众电影的恐怖片,不仅撑起了好莱坞的部分票房大盘,还在北美院线体系中获得了前所未有的待遇。
2025年刚过三分之二,美国电影市场的风向突然变了。过去被视为小众电影的恐怖片,不仅撑起了好莱坞的部分票房大盘,还在北美院线体系中获得了前所未有的待遇。
据Comscore统计,截至2025年9月,恐怖片在北美票房中的占比已达到17%,全球票房总额突破10亿美元,提前刷新历史纪录。
这一变化的背后,是好莱坞整个产业链的转向。从制片厂到院线从创作者到观众,几乎所有环节都在押注恐怖片。但恐怖片的繁荣真的是市场的自然选择吗?还是一次被动应对危机的策略?
2025年内华纳兄弟出品的《招魂4:终章》在全球拿下1.94亿美元首映票房,刷新了恐怖片史上首映最高记录,同一时间AMC院线推出了“AMC Slash Pass”套餐,66.66美元可在年底前看六部恐怖片,或与朋友共享一场恐怖体验。
这些举措看似是对市场需求的积极回应,但实际上也透露出影院和制片方对传统大片失灵后的焦虑。
高成本、高风险的超级英雄电影逐渐失去吸引力,而恐怖片凭借低成本、观众群稳定、回报率高的特点成为了片方手里的一张王牌。
比如过去的《电锯惊魂》《女巫布莱尔》等案例,已多次验证这一点。2024年表现出色的《某种物质》也延续了这一表现成本不高,票房却有80%来自美国以外市场,国际传播能力强。
这种类型片的性价比极大,但不意味着它就能长期维持市场热度。当所有厂牌都一拥而上,2025年四大片商将恐怖片产量翻了一倍,总计推出23部作品,观众的接收能力是否已经被透支,成了一个值得警惕的信号。
这波恐怖片热潮不只是工业运作的结果,也与创作者的表达欲望密切相关。自2016年特朗普上台之后,美国社会的政治撕裂、文化对立加剧,恐怖片逐渐成为一个新的突破口。2017年乔丹·皮尔的《逃出绝命镇》用惊悚形式探讨种族议题,一举拿下奥斯卡最佳原创剧本奖,引发恐怖片题材概念化的热潮。
2024年法国导演科拉莉·法尔雅执导的《某种物质》以女性身体为叙事中心,展现出一种极端压抑下的愤怒和失控。这些作品虽然归类为恐怖片,但却早已超出传统的吓人模式,更多是在借类型外壳探讨社会深层问题。
这种议题化的风向,也存在一定的风险。当创作者情绪过强或者表达方式过激,作品很容易出现问题。布伦屋出品的《梅根2.0》就是一个案例。第一部凭借对人工智能和母职焦虑的精准刻画,收获1.8亿美元票房。而续作虽然投入更大,但剧情失焦、议题重复,最终票房仅3908万美元远远低于预期。
从制作端来看环球、索尼、派拉蒙等主流片厂正在大幅提高恐怖片产量。环球2025年29部片单中,恐怖片就占了7部,比例接近四分之一。影院方面,AMC的“Slash Pass”计划也是首次将恐怖片作为营销主轴进行包装。这意味着整个好莱坞从上游到下游,已经将恐怖片视为危机周期中的主要出路。
但问题也正在于此,类型片的本质在于创意驱动而不是数量堆积。目前市场上大部分恐怖片都是IP续作或重启项目,如《死神来了:血脉诅咒》《招魂4》《惊变28年》观众对内容的审美疲劳正在加剧。
《招魂4》虽然票房夺冠,但评分却是系列最低。这种“票房最高+口碑最差”的倒挂现象,说明观众进入影院更多是出于品牌惯性,而非对内容有真正的期待。
恐怖片在2025年成为好莱坞的新宠,但它不是万能解药,更不是常青树。当创意被压缩成流水线,当表达向情绪发泄方向发展,类型片的繁荣也就成了一场风险很高的对赌。
票房分析师保罗·德加拉贝迪安曾用一句话总结当前的电影市场:“这是一个电影角斗士学校,对某些人来说是最好的时代,对另一些人来说则是最糟糕的时代。”而恐怖片,恰好就站在这两个时代的分界线上。
来源:瑛子的分享日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