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更重要的是,历史的痛感从来不止于视觉冲击,当影片中 “马路大” 高喊姓名时,那种对个体尊严的剥夺,远比单纯的血腥镜头更具心灵震撼。因此,尺度的 “适度” 不是回避,而是为了让观众聚焦于暴行背后的人性沦丧。
走出影院时,傍晚的风都带着沉甸甸的滞重。那张印着 “党课” 二字的票根攥在手里,像攥着一段不愿触碰却必须直面的过往。
3亿票房的热度背后,是3000个 “马路大” 的无声呐喊。冻伤实验的寒意、姓名被编号取代的刺痛、突然闪现的 “花魁道中” 场景的突兀,搅得人胸口发闷。
为何越想铭记细节,反而越觉模糊?那些刻意的象征与破碎的叙事,是在还原历史还是稀释痛感?这份复杂,或许藏着比画面更该深究的答案。
或许有人会说,“尺度不是核心” 的说法过于温和,毕竟731部队的暴行本就突破人类底线,电影若弱化视觉冲击,是否会让年轻观众难以感知历史的残酷?
这种质疑并非没有道理,当下不少观众对历史的认知多来自影像,若刻意淡化实验场景,确实可能削弱历史的警示力度。
但从另一个角度看,《黑太阳731》当年因过度渲染血腥画面,虽引发关注却也陷入 “猎奇化” 争议,很多观众记住的是生理不适而非历史反思。
《731》的尺度把握实则是一种平衡:既通过冻伤实验、活体解剖等片段还原史实,又避免沦为 “暴力展览”。
更重要的是,历史的痛感从来不止于视觉冲击,当影片中 “马路大” 高喊姓名时,那种对个体尊严的剥夺,远比单纯的血腥镜头更具心灵震撼。因此,尺度的 “适度” 不是回避,而是为了让观众聚焦于暴行背后的人性沦丧。
有人可能会反驳,批评抽象表达 “打散故事” 过于片面,电影本就不是历史纪录片,加入象征元素难道不是艺术化处理的体现?这种看法确实点出了影像创作的特性 ,艺术表达本就多元,抽象手法有时能传递更深层的情感。
结合影片实际来看,批评不无依据。艺术创新需要与叙事逻辑相契合,《731》中的 “花魁道中”“硫磺烟花” 等场景,虽在视觉上有冲击力,却与 “揭露暴行、追寻真相” 的主线脱节。
比如女护士消毒时炸开的硫磺,若想象征 “毁灭中的虚假美好”,却因缺乏铺垫显得突兀;日本娃娃喊药材的片段,更是让观众摸不清与剧情的关联。反观《紫日》中,杨玉福挥舞镰刀的意象,始终与反战主题紧密结合,才真正实现了艺术与叙事的统一。
因此,抽象表达并非不可用,但脱离故事内核的 “炫技”,只会造成观感割裂。
或许有人会认为,杜存山等人物的 “神秘化” 是刻意为之,731部队中本就有很多无名受害者,模糊处理恰恰还原了历史的真实?
这种解读试图从历史语境为影片辩护,确实有一定合理性。当年3000多名受害者中,多数只留下编号,影片用 “谜语人” 形象或许是想呼应这种历史遗憾。
但深入分析会发现,“无名” 不等于 “无细节”。《南京照相馆》中,市民的生活照仅几秒却细节鲜活,正因为这些细节让 “无名者” 成为了可感知的个体。
《731》中杜存山养耗子、说神秘话的设定,若能补充他的过往经历,比如曾是医生、因反抗被抓,人物的 “谜语” 便有了意义,他高喊姓名时的感染力也会更强。
而少年日本兵救人、中国女孩军官的矛盾行为,更是缺乏铺垫的 “强行复杂”:前者的善意没有背景支撑,后者的残忍与柔软割裂,反而让人物失去了真实感。因此,人物塑造的问题不在于 “模糊”,而在于缺乏能让观众共情的细节支撑。
从另一个角度看,批评主题割裂可能过于严苛,战争题材本就该展现 “众生皆苦”,探讨日军的人性扭曲难道不是更深层次的反思?
这种观点确实有价值,好的反战作品往往能跳出 “非黑即白”,揭露战争对所有人的异化。
但问题的关键在于 “如何兼顾”。日本纪录片《731部队的真相》之所以成功,是因为它通过真实史料展现加害者的心理:少年兵的悔恨源于 “不服从即死亡” 的环境,教授的傲慢来自军国主义洗脑,每个行为都有清晰的逻辑链条。
而《731》中,少年兵救人的动机、中国女孩军官的矛盾心理,都没有铺垫支撑,导致 “反思战争扭曲” 的主题沦为空洞的点缀。相比之下,《鬼子来了》中,马大三从善良农民到复仇恶魔的转变,有完整的情节推动,才真正实现了 “加害与受害” 的深度联结。
因此,兼顾双主题本身没错,但缺乏逻辑支撑的 “强行融合”,只会让主题都显得单薄。
争议的核心终究回到 “分量” 二字。或许有人会说,在731题材极度稀缺的当下,这部电影能上映已属不易,何必过于苛刻?
但正因为题材重大,才更需要敬畏之心。历史的铭记,既需要直面真相的勇气,也需要扎实的艺术表达,当受害者有了鲜活细节,他们的呐喊才不会沦为口号;当主题有了逻辑支撑,反思才不会流于表面。
《731》的价值,在于它让更多人关注这段被遮蔽的历史,而它的遗憾,则提醒我们:对历史最好的致敬,是用有分量的作品,让每一个 “编号” 都能成为被铭记的 “姓名”。
来源:云梦说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