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首日票房破3亿,单日票房占比94.2%——什么概念?几乎全中国的影院都在放这一部电影。这不是普通的市场现象,它早已超越电影本身,成了一场公众事件。
首日票房破3亿,单日票房占比94.2%——什么概念?几乎全中国的影院都在放这一部电影。这不是普通的市场现象,它早已超越电影本身,成了一场公众事件。
但更让我没想到的是,电影还没正式上映,唱衰的声音就已经铺天盖地。很多人连看都没看,就斩钉截铁地说“《731》不该是这样”。不该是怎样?你告诉我,它“该”是什么样?你经历过那段历史吗?凭什么就认定它“歪”了?
说实话,走出影院的时候,我心里特别不是滋味。不是因为电影拍得不好,而是因为那些根本没看就刷差评的声音,实在太离谱了。
有人说电影美化了731部队的监狱,说里面太干净,伙食太好,“居然还有饺子,每天一个苹果一个鸡蛋”,甚至因此批评导演“被日本文化殖民”“立场不正”。
——但这,恰恰就是历史上真实发生的事。
他们不会知道,731部队当时每年军费相当于现在的15亿人民币。他们把监狱包装得像“疗养院”:榻榻米、抽水马桶、营养餐、维他命片……这些不是虚构,而是日军为了掩盖罪行、骗取更多受害者自愿进入实验室所设的局。
日本作家森村诚一在《恶魔的饱食》中写得很清楚:他们给“马路大”最好的待遇,是为了让他们保持“健康的肉体”,以便更“有效”地被用于实验。很多人甚至变胖了,直到被送上试验台。
这让我一下子想到日本的和牛。喂得好、住得好,宰杀时还要放音乐——不是为了慈悲,而是因为恐惧会让肉质变差。而在他们眼中,当时的中国人,也不过是“实验材料”,是需要维持标准的“肉”。
这才是最令人毛骨悚然的地方:明明在做最残忍的事,却非要套上一套温柔体贴的外壳。这种伪善,比直接的暴力更可怕。
而更可怕的是,直到今天,这种“认知战”仍在继续。日本每年花费巨资做公关,试图洗白历史、把自己包装成战争“受害者”。他们几乎成功地把当年的刽子手变成政界、学界、商界的“精英”,让他们安度晚年、甚至成为被某些人称赞“素质高”的榜样。
但他们脚下这个“发达国家”的地基,是我们3500万同胞的血与肉。
所以,《731》这部电影,根本不是在重复讲述“残忍”。残忍,我们早就在教科书里、证据档案里看得够多了。它真正要揭穿的,是日本那种将罪恶正常化、甚至美好化的“伪装能力”。
这也是为什么电影里会出现那么多日本文化符号:花魁、樱花、穿和服的小女孩……很多人骂导演“被文化殖民”,但我反而觉得,这是一种高级的反讽。再美的符号,一旦和血腥的历史绑定在一起,谁还能心安理得地说“纯粹”?
导演不是在美化日本文化,是在揭开它们华丽外衣下的血迹。
所以我说,《731》根本不是一部传统的历史剧情片,它更像是一部“意识流战争片”。它不只想让你哭、让你怒,更想让你清醒:认知战从来没有结束,而我们每一个人,都是这场无声战争的参与者。
我们中国人,是这段历史的承受者,也有权利以任何方式去表达——可以写实,可以隐喻,甚至可以“疯狂”。只要我们在表达,就有声音能被听见。而这,恰恰是《731》带给我的最大震撼。
它不是答案,它是一种态度。是我们终于不再被动接受叙述,而是主动拿起影像的武器,打响属于我们自己的认知反击战。
也许我们从来需要的,不只是“还原历史”,更是“夺回解释历史的权利”。
而这一次,我们做到了。
来源:city电影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