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31》不是一部“好看”的电影,却是一部“必须看见”的电影

快播影视 内地电影 2025-09-19 18:59 2

摘要:2025年9月18日,首部系统揭露侵华日军第七三一部队细菌战罪行的故事片《731》公映。单日排片23.6万场、票房破2亿的成绩,把一段尘封八十年的民族创口重新推向大众视野。有人被实验场景的“中式恐怖”震慑到屏息,也有人质疑“尺度太大”“消费苦难”。当血腥与泪水

2025年9月18日,首部系统揭露侵华日军第七三一部队细菌战罪行的故事片《731》公映。单日排片23.6万场、票房破2亿的成绩,把一段尘封八十年的民族创口重新推向大众视野。有人被实验场景的“中式恐怖”震慑到屏息,也有人质疑“尺度太大”“消费苦难”。当血腥与泪水、票房与伦理同时摆在检票口,我们不禁要问:今天,我们为什么仍要坐进影院,看一群同胞被当成“实验材料”?

一、把“反人类”翻译成“人的故事”

既往教科书与纪录片提供的,多是数据化罪证:3000名遇难者、8000页报告、冻伤实验、活体解剖……当数字堆叠成山,历史容易滑向抽象。《731》选择让小贩王永章成为叙事支点:他先被“配合检查可换自由”的谎言诱骗,再在“特设监狱”里目睹邻居女孩被推向手术台。具体而微的命运,把“细菌战”这一宏大概念翻译成“如果我身边的小人物难逃魔爪,下一个会不会是我”的代入感。

启示:历史教育的第一步不是“记住仇恨”,而是“认出同类”。当观众在王永章身上看见自己的影子,和平才不再是口号,而是“与我有关”的切身选择。

二、尺度之争:血腥是目的,还是手段?

部分观众不适的“女军官微笑旁观解剖”“少年被注入鼠疫后瞳孔放大”等镜头,的确挑战生理极限。但导演赵林山刻意把机位留给受害者颤抖的手、记录纸上的血指纹,而非施暴者的特写——暴力被呈现,却不被炫技。

伦理边界在于:展示伤口是为了包扎,而非反复撒盐。影片末尾10分钟口述史料纪录片,让真正的幸存者“出镜”讲述,完成从“戏剧冲击”到“文献坐实”的过渡。此刻,观众才明白,前面的“不适”是一种道德邀约——邀请我们直视黑暗,然后自己点亮灯。

三、票房与使命:流量时代的“记忆保卫战”

首日2亿票房背后,是猫眼390万人“想看”、各地影院开出“警钟长鸣”“铭记历史”特殊场次的集体助推。有人嘲讽“吃爱国饭”,然而让主旋律产生市场引力,恰恰是文化软实力的体现。

对比日本右翼势力持续否认、美档案部分仍处保密,中国商业电影自愿充当“大众口述史”,本身就是对历史虚无主义的釜底抽薪。当年轻观众因为“想体验恐怖”而走进影厅,却带着沉默与反思离开,票房数字便不只是分成比例,更是“记忆选票”——观众用钱投票,决定什么样的故事值得被重复讲述。

四、和平不是终点,是持续校准的起点

影片结束语打出:“没有哪一种生命值得被编号,没有哪一段和平可以被视作理所当然。”这句话把主题从“民族苦难”升维到“人类共同价值”。

731部队的受害者除了中国人,还有苏联、朝鲜战俘;今天的生物实验室、基因编辑、AI武器,仍在提示“科学若失伦理,即可沦为新形式的细菌战”。因此,**和平是一种需要反复调试的系统**,而非一次性的胜利勋章。电影的功能正是把“校准键”交到观众手里:下一次面对网络暴力、职场霸凌、技术滥用,我们能否想起王永章被推向手术台时那句“我不是材料,我是人”?

《731》不可能让人“看完舒服”,但它或许能让人“看完不麻木”。当灯光亮起,我们走出影厅,历史并没有随之落幕——它化作一道自我提问:

在信息爆炸、情绪快餐的时代,我们是否还愿意给沉重记忆一个位置?

在算法推荐“娱乐至死”的包围里,我们是否仍敢直视人性至暗,然后选择成为光?

铭记不是为了延续仇恨,而是为了在下一轮黑暗降临前,提前点亮更多的灯。

愿每一次购票、每一次转发、每一次谈论,都是对这盏灯的添油。和平从不会一劳永逸,但正因来之不易,才值得我们在银幕内外,共同守护。

来源:芯芯的财经日记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