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谁能想到,许久未露面的陈佩斯,因为一个“特殊举动”火上了热搜?9月18日,电影《731》全国上映。
谁能想到,许久未露面的陈佩斯,因为一个“特殊举动”火上了热搜?
9月18日,电影《731》全国上映。
没有预告、没有宣传,很多人甚至都不知道这部电影。
老艺术家陈佩斯却做了一件让所有人肃然起敬的事。
他个人自掏腰包,一口气包了30场《731》,总共花费7万多元!
消息一出,大家瞬间开始关注《731》了。
更多的网友则纷纷夸赞陈佩斯:这才是真顶流!
那么陈佩斯为什么要这么做呢?这背后,到底藏着怎样的深意?
- 《731》上映 他默默包了30场 -
陈佩斯包场这件事,并不是他主动说出来的。
如果不是猫眼平台数据被扒出来,根本没人知道陈佩斯包了这么多场。
他一没发微博,二没接受采访,就连朋友圈都没提一个字。
就这么默默的花了7万多。
也许有网友想说,作为公众艺人,7万多就像我们的几块钱一样,没什么好夸赞的。
但明星们的钱可不是大风刮来的,而且这部电影也并不普通。
对于每个中国人来说,这部电影都有着深厚的意义。
所以陈佩斯做的这件事,就更突出了他的格局,更让大家肃然起敬。
据了解,陈佩斯包的是“标准场”,每场2375元,50个座位。
30场一共1500个座位,总花费71250元。
全部自己掏腰包,不走公司、不靠团队,纯粹个人行为。
要知道《731》这部电影,讲的是二战时期日本731部队的罪行。
他们拿中国人当“小白鼠”,做冻伤实验、活体解剖、细菌战。
电影的每一帧,都是血淋淋的历史。
而上映日9月18日,更是“九一八事变”纪念日。
这一切,绝非巧合。
陈佩斯后来被问到这事,只是淡淡说了一句:艺术工作者有责任传递真实的历史。
没有煽情、没有说教,却字字千斤。
- 从喜剧大师到“历史守护者”,他从来不只是笑星 -
陈佩斯早年是很多人心中的“笑星”,他的小品非常有名。
还曾连续好几年登上了春晚的舞台,却很少有人知道他在生活中并不搞笑。
甚至是个挺严肃的人,性格还有点固执和倔强,有自己的思想和主见。
也正因为如此,他在90年代曾因版权问题和央视闹翻,从此告别春晚。
这件事发生后,许多人说他没必要这么做,也有人说他太傻了。
但哪怕是失去了舞台,陈佩斯也从不后悔自己的做法。
在他看来,有些事,比露脸重要。
之后他转型话剧,深耕舞台,很少再出现在大众视野。
但每次出现,都非常有分量,看得出来,陈佩斯这些年一直都没变。
这次包场《731》,更是如此。
他不是在“蹭热度”,而是出于一种对历史的敬畏,对真相的坚守。
- 电影上映后 何家劲组织员工集体观影 -
陈佩斯不是唯一一个支持《731》的公众人物。
何家劲也是其中之一。
何家劲知名度最高的角色,就是《包青天》里的“展昭”。
近年来他转型当上了老板,创办了“劲家庄”食品厂。
在电影《731》上映后,何家劲组织全体员工一起去看。
包大巴、报销费用、定制文化衫,上面印着“铭记历史,吾辈自强”。
看完电影,全体员工起立默哀一分钟。
这个行为让大家对何家劲多了一份尊重。
但也有同样的老板这样干,却遭到了翻车,比如胖东来老板于东来。
这是怎么回事呢?
- “胖东来”创始人于东来翻车 -
在《731》上映后,有人找到于东来,请他帮《731》发声。
可是于东来却说:传播美好比传播仇恨更能使人走向光明。
虽然这话也挺有道理的,但和以上两位公众人物比起来,显得格外刺耳。
之后就有不少网友质疑于东来。
其实谁都没有错,面对同一部电影,同一段历史。
大家各自有各自的缅怀、纪念的方式。
- 《731》拍摄过程有多难 -
电影之所以值得大家去观看,是因为这段历史呈现得极为不易。
剧组1:1复刻了安达试验场,甚至从日本追回70多件原始实验器械用于布景。
电影里呈现的冻伤实验、活体解剖,都是真实发生过的暴行。
导演说:“我们不做夸张处理,因为历史本身已经足够震撼。”
就连对白都用了哈尔滨方言,请民俗学者一句句校正。
目的就是真实、还原,让大家更了解这段历史。
不过即便剧组这么用心,电影最终呈现出的,也只是真实暴行的一角。
但这一角,已经足够让我们痛彻心扉。
陈佩斯们用行动告诉我们:有些沉重,必须背负,有些真相,必须直面。
他自掏腰包、默默支持,用老艺术家的风骨,打了多少流量明星的脸?
来源:湖北台电影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