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当我们在新闻里看到巴勒斯坦时,脑海中浮现的是什么?是炮火连天的加沙地带,还是被炸成废墟的民房?是哭泣的儿童,还是愤怒的抗议人群?然而,一部名为《父亲的遗产》的巴勒斯坦电影,却向我们展示了一个完全不同的巴勒斯坦——这里的居民开着奔驰,住着洋房,过着与中东其他国家
巴勒斯坦的"大奔"生活:一部电影撕开的现实面纱
当我们在新闻里看到巴勒斯坦时,脑海中浮现的是什么?是炮火连天的加沙地带,还是被炸成废墟的民房?是哭泣的儿童,还是愤怒的抗议人群?然而,一部名为《父亲的遗产》的巴勒斯坦电影,却向我们展示了一个完全不同的巴勒斯坦——这里的居民开着奔驰,住着洋房,过着与中东其他国家无异的现代生活。
这部由巴勒斯坦女导演莱拉·阿巴斯执导的喜剧片,讲述了一对姐妹为争取父亲遗产而展开的啼笑皆非的故事。 最令人震惊的是,这部电影并非在约旦或埃及取景,而是实打实地在巴勒斯坦约旦河西岸的拉马拉拍摄完成。影片中展现的巴勒斯坦家庭生活,完全颠覆了我们对这个地区的刻板印象:宽敞明亮的公寓、现代化的家电设备、私家车成为标配,甚至出现了"现在哪个家里没有大奔"这样的台词。
影片的拍摄背景本身就充满戏剧性。阿巴斯导演在2023年10月哈马斯发动"洪水行动"前完成了全部拍摄,这让她得以记录下一个相对和平时期的巴勒斯坦社会。作为三个女儿之一的她,亲身经历了伊斯兰继承法对女性的不公——因为没有儿子,她父亲的遗产被叔叔和堂兄分走了一部分。这种个人经历促使她创作了这部探讨阿拉伯社会父权制度的电影。
影片中,姐姐玛丽亚姆是一个依赖不忠丈夫的家庭主妇,妹妹诺拉则是独立的美容师。 这对姐妹的形象打破了外界对阿拉伯女性的固有认知——她们很少戴头巾,有自己的事业和追求,敢于为自身权益抗争。当她们试图绕过在美国的哥哥私分父亲遗产时,遭遇的不仅是银行的重重阻碍,更是来自男性亲属的道德谴责。这种对阿拉伯社会性别议题的直白呈现,在巴勒斯坦电影中实属罕见。
影片最引人深思的,是它揭示的巴勒斯坦社会内部巨大差异。同样是巴勒斯坦人,约旦河西岸在法塔赫治理下过着相对富足的生活,而哈马斯控制的加沙地带却长期处于贫困和战乱中。电影中那些开着奔驰、住着洋房的巴勒斯坦中产阶级,与新闻里加沙难民营的景象形成鲜明对比。这种差异不禁让人思考:如果加沙也能像西岸一样采取务实政策,那里的民众是否也能过上"家家有大奔"的生活?
阿巴斯导演说:"我并不羞于讲述一个与战争无关的故事。"这句话道出了巴勒斯坦文艺工作者的心声——他们渴望向世界展示一个完整的、多元的巴勒斯坦,而不仅是被冲突定义的单一形象。 这部电影的价值,不仅在于其艺术成就,更在于它打破了外界对巴勒斯坦的刻板想象。
当我们看到影片中巴勒斯坦家庭的现代化生活时,或许应该反思:长期以来的媒体报道是否过度聚焦于冲突,而忽略了这些地区普通人的日常生活? 在政治对抗的表象之下,巴勒斯坦社会同样在经历着现代化转型,同样面临着性别平等、代际冲突等现代社会共有的问题。
影片结尾,那对为遗产争执不休的姐妹最终达成了和解。这个温暖的结局似乎在暗示:即使在最困难的环境中,生活仍要继续,人们仍在为更好的明天努力。 这或许就是《父亲的遗产》最想传达的信息——巴勒斯坦人不仅有能力拍摄喜剧,更有权利追求幸福安宁的生活。
当加沙的战火终于平息时,希望那里的孩子们也能像电影中的巴勒斯坦少年一样,烦恼的是如何说服父母给自己买辆新车,而不是明天是否还能活着见到太阳。毕竟,开着大奔去上学,总比抱着炸药去当人弹要好得多。
来源:听风解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