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这或许是导演“夹带私货”的自嘲,却也成为影片最真实的注脚——“这不是一个动听的故事”。的确,它无法“动听”。它所直面的,是一段血迹斑斑、无法被美化的残酷历史。
“你的故事讲得太差了。”电影《731》临近尾声,一句台词陡然出现。
这或许是导演“夹带私货”的自嘲,却也成为影片最真实的注脚——“这不是一个动听的故事”。的确,它无法“动听”。它所直面的,是一段血迹斑斑、无法被美化的残酷历史。
2025年9月18日9时18分,在这个特殊年份、特殊时刻,《731》全球首映。该片首日票房突破3亿元,并刷新两项中国影史纪录——中国电影单片单日总场次与首映日总场次双榜冠军。
早在公映之前,《731》在售票平台上“想看”人数已突破700万,预售票房过亿。在公认“冷档期”的9月,能取得如此成绩,其受到的关注与期待不言而喻。
在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之际,重新审视“731”这段历史,甚至以高清镜头“细描”那些残酷画面——这一切,究竟意味着什么?
特殊的银幕叙事
自预告片释出,《731》便引发热烈讨论。即便经过处理,片中涉及人体实验的镜头依然令人触目惊心。
影片聚焦抗战前夕所谓“夜樱计划”,即日军为扭转战局不利的形势,以731部队为主体,在哈尔滨平房区筹备细菌作战。
与大众想象中阴湿肮脏的地牢不同,电影开篇所呈现的731部队驻地,竟显出几分“现代感”:白瓷砖墙、TOTO马桶、科学配餐……这些基于原731部队成员口述与历史图纸还原的场景,与那个烽火连天的年代格格不入。
他们为何如此“优待”俘虏?随着剧情推进,答案令人毛骨悚然:唯有健康的“实验材料”,才能提供准确数据。日军的所谓“精心饲养”,实则与对待待宰牲畜无异。
日军将731部队美化命名为“防疫给水部”,借“大东亚共荣”之虚名,利用战乱中人们的饥荒与绝望,以“健康换自由”的虚假承诺诱使受害者配合抽血与检查。而所谓的“自由”,最终却通向解剖台、毒气室与焚尸炉……正如影片借角色之口道出的真相:“被‘自由’的,都是被淘汰的。”
在这里,一切都是扭曲的。
人不再是人,他们被剥去衣物、剥夺姓名,成为仅存编号的“马路大”(maruta)——日语中意为“原木”,即消耗品。
生命不再崇高,被室友杀害反而被称为“这里最好的死法”;怀孕的女性遭受活体解剖,胎儿被制成标本,或被洗脑成战争工具;自由不再象征希望,而是通往地狱的“单程票”。最终,肉体被销毁,存在被抹除——一个人,竟能被“杀死”两次。
当无数中国人因被注射病菌、活体解剖或冻伤实验而发出凄厉哀嚎时,另一边的日军士兵却将“食道连接直肠”的残忍实验当作酒桌笑谈。731部队长官石井四郎平日视人命如草芥,却会因孩子所养的老鼠死亡而哀悼,甚至为它起名“芨芨草”……电影以诸多充满反讽的镜头,再现了那个表面洁净、内里腐朽的“无菌地狱”。
不回避血腥,不简化善恶。电影的直白让更多人看见这段历史——它不会因人们的回避而消失,而是永远矗立在那里,鲜血淋漓、痛彻心扉,让人不敢看,更不敢忘。
比电影更残酷的,是历史
当我们为《731》中的画面战栗,银幕之外的真相更令人窒息。
“夜樱计划”并非虚构。电影中焚尸炉日夜不休、跳蚤车间忙碌运转等场景,皆真实存在过。
从现存史料来看,日军所犯下的极端罪行骇人听闻:在零下30℃中将人冻至肢体僵硬,再用沸水浇淋、撕裂皮肤,只为研制“冻伤膏”;将活人投进毒气室,目睹母亲紧抱婴儿凝固成雕塑;12岁男孩被活体解剖,多年后日本军医仍清晰记得“他睁着眼,看我取出他的内脏”;如今悬挂于哈尔滨731遗址展厅的那张发黄人皮,据村民回忆,曾属于一位爱扎红头绳的姑娘。
而这些,还只是日本细菌战罪行的冰山一角。
从1932年石井四郎在哈尔滨设立“防疫研究室”,到以731部队为核心在中国乃至东南亚构建起庞大的细菌战网络——南京“荣”1644部队、北京“甲”1855部队、广州“波”8604部队……一个个代号背后,是超过70万人因日军细菌战而死亡的血债。
这是一场有预谋、有组织的国家犯罪。但现实更残酷之处在于,故事的结局并未如普世期待的那般“恶有恶报”。
1945年8月14日,抗战胜利前夕,罪魁祸首石井四郎乘机逃走,全身而退。为掩盖罪行,他下令焚毁档案、炸毁建筑、屠杀剩余“实验者”,大量遗体被露天焚烧、草草掩埋或抛入松花江。
战后,石井四郎以8000页人体实验数据与美国交易,使731部队全员逃脱东京审判。此后,石井四郎与其多名部下被美国聘为德特里克堡顾问,直接参与生物武器研发;其他核心成员则大多身居高位,出任教授、校长乃至日本红十字会要职。731部队甚至成立战友会“房友会”,并发行内部刊物《房友》。
日军细菌战的历史真相被系统地掩盖与美化。如今,日本教科书将731部队美化为“防疫部队”,几乎不提其罪行;日本政府仍否认731部队存在,部分政客依旧公然参拜靖国神社……
时至今日,731的幽灵仍未散去。
无数生命换来的实验数据,成为美国德特里克堡生物武器研究的基础;2024年,中国科学家仍在731旧址检出存活的炭疽杆菌;在浙江衢州等地,仍有一批因细菌战感染的“烂脚病人”,伤口溃烂长达六七十年,痛苦从未停止……
历史没有终结,它永远在现实中延续。
人性的最后防线
无论是在电影还是真实历史中,当我们凝视那些惨绝人寰的实验场景,另一重悲剧同样令人窒息:战争对人性的彻底扭曲。
曾给家人写信报平安的日本新兵,在拍下残忍画面后会痛哭自掴;受“治病救人”教育的医生,最终无视伦理实施活体解剖;普通日本民众在注射实验抗体后被置入试验场中央,仍高呼“为天皇献身”……
这种人性的堕落与分裂警示我们:文明何其脆弱,一旦道德防线溃决,普通人也可沦为恶魔。人体实验的另一面,是一场对人性本身的灭绝实验。
但黑暗中,仍有点点微光。人性的光辉从未被强权彻底掩埋,仍有人在为公理与正义坚定发声。
有当年参与细菌战的日本士兵,在战后勇敢站出来作证;众多日本记者、律师无偿奔走,为历史真相与受害者尊严呐喊辩护;细菌战研究专家森正孝公开纪录片《细菌战部队731》,直面历史;参议员山添拓多次在国会发声,敦促政府承认731罪行……
仍有人不断向历史深处追问,让被掩埋的呼喊重见天日。
记者南香红用23年追踪受害者命运,写成《没有结束的细菌战》;细菌战受害者亲属王选三十多年持续参与细菌战调查与诉讼;受害村民自发建亭立碑,将1315位遇难者的姓名刻于花岗岩上……
正如电影《731》尾声,受害者们互相搀扶,从尸坑中挣扎站起,喊出自己的姓名——“我叫孙明亮”、“我叫巴巴洛夫”……这不是煽动仇恨,而是以最后的力量确认:每一个生命,都该拥有存在与尊严。
历史不会随焚尸炉的烟飘散,真相也不会被时间冲刷褪色。唯有勇敢正视这段过往,我们才能真正看清那个“无人生还”的深渊,并记住有人曾在那里活着、挣扎过、反抗过。
放眼当下,日本右翼势力屡屡否认历史之行,更似军国主义幽魂徘徊不去。在此背景下,唤醒公众记忆,成为文明抵御野蛮的最后屏障;唯有牢记历史如何发生,我们才能避免重蹈覆辙。
正如人们会从哈尔滨侵华日军第七三一部队罪证陈列馆出口处纪念碑上,看见那句深刻的警言:
“别回头向前走,出口有光、有人间烟火;
别忘记来时路,有民族苦难、有国仇家恨。”
来源:新浪财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