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正确毁童话——《白雪公主》

快播影视 欧美电影 2025-09-20 11:24 2

摘要:片名Snow White / Snow White and the Seven Dwarfs(2025),别名白雪公主真人版 / 白雪公主和七个小矮人。

政治正确毁童话——《白雪公主》

今天聊聊美国 / 意大利 / 英国电影《白雪公主》

片名Snow White / Snow White and the Seven Dwarfs(2025),别名白雪公主真人版 / 白雪公主和七个小矮人。

《白雪公主》上映前,迪士尼大概以为自己握着一副好牌。翻拍自家1937年的动画开山之作,找了演过《西区故事》的雷切尔·齐格勒当公主,盖尔·加朵演邪恶女王,再往故事里塞点“勇敢”“公平”的时髦词儿,似乎就能既赚票房又赢口碑。

但从选角开始观众就能发现不对劲,这更像一场算错了账的生意,既没有勾起观众对老一代电影的回忆,也没能让新观众买账,最后成了一锅烂穿锅底的政治正确杂烩。

我们一直以来看待西方故事总带着一种美化滤镜,可能是因为翻译的问题,我们不要以为看到国王、王后就觉得很强大。其实把西方故事里的王国理解为我们村镇的规模就好理解了,国王就是村长镇长,王后就是村长夫人镇长老婆。撇去滤镜,就能更好理解西方故事。

故事还是那个老框架,镇长家的闺女白雪公主,亲妈早逝,镇长爹娶了个心术不正的新媳妇。

新媳妇天天问家里那面会说话的镜子“谁是咱村最俊的”,镜子先说她,后来改说白雪公主。新媳妇急眼了,让猎人把白雪公主拖去后山处理掉,猎人没忍心,放她跑了。

白雪公主在林子里撞见七个开矿的小矮人,后来又认识了个偷土豆的“罗宾汉”,最后凑一起把新媳妇赶下了台。

哄小孩的童话你就按部就班拍不就得了,但迪士尼偏不,要给这故事动大手术。

核心角色白雪公主的人设透着拧巴。电影说她名字不是因为皮肤白,是因为出生时下雪。要是打个雷,你是不是要叫雷震子。不是肌肤如雪的白雪公主,算什么白雪公主。她除了说漂亮话,也没见干成啥实事,最后靠几句口号就让卫兵倒戈,倒像是镇长家闺女撒泼耍赖逼赢了架。

盖尔·加朵的邪恶女王更让人摸不着头脑。这位以面瘫演技闻名的“神奇女侠”既没有查理兹·塞隆版的狠劲儿,也没有原版动画里的妖气,就靠一身亮片裙子撑场面。唱歌时声音发飘,发脾气时像被踩了尾巴的猫,哪有半点"邪恶"的气场?

把七个小矮人换成了CGI角色。这些数字小人儿看着就像没烤熟的面包,动作僵硬,表情呆滞,跟1937年动画里那些活灵活现的小家伙比,差着八个档次。

原版里哑巴的糊涂蛋多佩居然开口说话了,理由是不能歧视残障人士。可编剧没琢磨明白,让一个经典角色突然变声,跟硬给哑巴塞话筒有啥区别?

小矮人的矿井也成了摆设,他们挖呀挖呀挖,挖宝石却不知道拿来干啥,就像一群拿锄头却不会种地的演员,透着股子虚假。

歌舞片最该拿分的音乐,在这儿成了短板。保留的《Heigh-Ho》《Whistle While You Work》没唱出新意,新写的《Princess Problems》《Waiting on a Wish》更是听过就忘。

瑞秋·齐格勒歌声清亮,但在这里并不出彩,对比《饥饿游戏:鸣鸟与蛇之歌》里抓人的旋律,这里的歌更像凑数的背景音。

更讽刺的是,迪士尼还花大钱搞了中文配音,每首歌都翻成中文,可歌词译得生硬,调子也不搭,反正怎么拧巴怎么来。

电影里到处是这种想讨好却弄巧成拙的设计。

原版里的王子换成了偷土豆的乔纳森,说是要打破王子救公主的老套,可这角色除了耍嘴皮子,跟白雪公主也没擦出啥火花,最后那个真爱之吻来得莫名其妙,倒像是完成任务的打卡动作。

魔镜更是前后矛盾,前半段说女王最漂亮,结尾突然改口说"心灵美才是真的美",合着这镜子是看编剧脸色变卦的墙头草?

《黑雪公主》的问题在于迪士尼把童话当成了政治正确的试验田。西方文化逐渐崩盘回归原有的生态位,DEI居功至伟。为了所谓的DEI硬改角色设定,乱加价值输出,结果把故事改得四不像。

迪士尼偏要给这村镇故事套上宏大的政治外壳,既没那个格局,又没那个笔力,最后成了笑话。小矮人用CGI不是不行,但做得这么糙,直接引发恐怖谷效应,不如请真演员来演。想让白雪公主独立也没错,但光顾着喊口号,没给她安排像样的行动,反而显得假大空。

看完这片,反倒更想念1937年的原版。那时候的白雪公主会扫地会唱歌,小矮人各有各的脾气,女王坏得明明白白。

政治正确毁经典,

急功近利四不像。

来源:妙看影视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