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9月18号,北京,天刚擦黑,朋友圈里就被一句话刷屏:“看完《731》,我回家把空调关了十分钟。
9月18号,北京,天刚擦黑,朋友圈里就被一句话刷屏:“看完《731》,我回家把空调关了十分钟。
”
不是矫情,是那股从银幕里渗出来的寒气,真的能把人冻住。
电影开场没五分钟,镜头直接怼进一间“实验室”,墙上挂着温度计,零下二十度,一个穿单衣的男人被推进去,牙齿打颤的声音比配乐还响。
旁边小孩问:“他为什么不跑?
”
没人回答。
因为跑不了。
这就是1945年,731。
李乃文演的不是英雄,是编号。
他提前三个月开始减食,每天只喝一碗粥,拍那场雪地戏时,零下十五度,他真把外套脱了,说“冻一次,才知道什么叫绝望”。
导演没喊停,他就一直抖,抖到镜头外的工作人员也跟着打哆嗦。
后来采访,他说:“我只是在替他们疼。
”
这个“他们”,是档案里那一串被划掉的名字。
片子能走出去,是意外,也是必然。
韩国、波兰、加拿大同步上映那天,东京一家影院门口排了长队,队伍里有人举着“历史不是选择题”的牌子。
外交部第二天发了条微博,没配图,只有一句话:“真相不需要滤镜。
”
评论区最高赞是:“谢谢电影,让我爷爷的名字被看见。
”
拍之前,剧组请了三位历史教授,一位九十岁的抗战老兵。
老兵看完粗剪,只说了一句:“你们把门把手拍对了,当年就是那个铁锈味。
”
导演当场红了眼。
后来高校包场,学生看完不走,围着老师问:“如果当时是我,我能扛几天?
”
老师没给答案,只放了一张老照片:一群孩子站在废墟上,手里举着“活下去”的纸条。
姜武、王志文都没拿片酬,杀青那天,王志文把剧组剩下的军大衣全捐给了东北的抗联纪念馆。
李乃文更绝,他把拍戏穿的破棉袄剪成碎片,装进小袋子,首映礼上送给观众:“带回去,提醒自己,别忘。
”
散场灯亮,有人把袋子贴在胸口,像揣着一块冰。
电影结束,字幕没放彩蛋,只写了一行小字:
“本片所有受害者姓名,已同步录入国家档案馆。
”
走出影院,夜风一吹,后背还是凉的。
不是空调,是历史在呼吸。
来源:智慧柳叶0W3bx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