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当东京新宿的电子屏亮起“电影《731》9月18日全球上映”的中文字样时,日本舆论场掀起了一场静默而剧烈的震荡。这不是一部普通的战争片,而是一把锋利的手术刀,剖开了人类文明史上最黑暗、最禁忌的一段记忆——侵华日军第七三一部队的人体实验与细菌战罪行。导演赵林山耗时
当东京新宿的电子屏亮起“电影《731》9月18日全球上映”的中文字样时,日本舆论场掀起了一场静默而剧烈的震荡。这不是一部普通的战争片,而是一把锋利的手术刀,剖开了人类文明史上最黑暗、最禁忌的一段记忆——侵华日军第七三一部队的人体实验与细菌战罪行。导演赵林山耗时十一年打磨这部作品,从筹备到拍摄再到最终公映,每一步都如履薄冰,仿佛在历史的雷区中穿行。
影片以哈尔滨平房区为背景,还原了那个被称为“东方奥斯维辛”的死亡工厂。在这里,“防疫给水”不过是掩人耳目的幌子,真正的任务是用活人测试冻伤、毒气、解剖和细菌感染的极限。预告片中,姜武饰演的小贩王永章被强行拖入特设监狱,随后是零下三十度下的裸体冻伤实验、孕妇腹中胎儿被接种鼠疫杆菌、儿童被活体解剖……这些画面并非艺术夸张,而是基于俄罗斯解密档案、幸存者证词和医学记录的真实复现。
令人震撼的是,《731》不仅在中国引发强烈反响,更在全球范围内激起回响。纽约时代广场、伦敦莱斯特广场同步播放三语预告片,犹太裔历史学家科恩观影后直言:“我曾以为纳粹集中营已是人类邪恶的顶峰,但731部队的系统性反人类行为,其冷酷程度有过之而无不及。”他特别指出,那些浸泡在福尔马林中的婴儿标本镜头,是对人性底线的彻底践踏。
然而,在日本本土,这部电影的命运却截然不同。尽管部分日本网民呼吁引进上映,称“我们有权知道真相”,但官方始终保持沉默甚至抵制。这背后折射出的,是一种长期存在的历史回避机制。自战后以来,日本政府通过淡化、模糊或选择性遗忘的方式处理殖民与侵略史实,尤其对731部队的罪行采取“不承认、不调查、不追责”的态度。更讽刺的是,石井四郎等核心战犯因向美军提供实验数据而获得豁免,使得这段历史从未真正接受道德审判。
赵林山导演的拍摄历程本身,就是一场对抗遗忘的壮烈抗争。他曾亲赴哈尔滨731部队罪证陈列馆,馆长金成民冷冷发问:“你真的要拍吗?”这句话背后,藏着三任前导演因该项目遭遇意外的沉重往事。更有甚者,赵林山远赴日本千叶县探访石井四郎墓地时,其亲属竟质问他:“挨打的人都快忘了,打人的人还用记得吗?”
这一句轻描淡写的话语,暴露了一种极具代表性的心理结构:加害者的后代试图以“时间冲淡一切”来逃避责任,而受害者民族的记忆,则成了他们不安的根源。可问题是,真正的和平从不建立在遗忘之上,而是源于直面与忏悔。
中国驻日大使馆罕见地用日文发布上映消息,此举不仅是信息传递,更是一种文化外交的姿态——我们不强求你们正视,但我们必须铭记。这种“主动输出历史记忆”的做法,标志着中国在国际话语权建构上的转变:不再被动回应质疑,而是主动定义叙事。
《731》的意义早已超越电影本身。它是一次全民历史教育的唤醒仪式,也是一场关于正义、记忆与良知的全球对话。在一个虚假信息泛滥、历史虚无主义抬头的时代,真实影像的力量尤为珍贵。赵林山用十一年换来的不只是银幕上的125分钟,更是民族集体记忆的加固工程。
有人担心这样的题材会激化民族对立,但真正的危险从来不是记住,而是遗忘。当一个国家能坦然面对自己最不堪的过去,它才真正走向成熟;而当一个民族敢于将伤口展示给世界看,那恰恰说明它的内心足够强大。
《731》不是复仇的号角,而是警世的钟声。它提醒所有人:文明极其脆弱,一旦失去对生命的敬畏,科技与组织便会沦为屠杀的工具。今天我们在影院流泪,是为了明天在现实中不再重演。
历史不会重复,但会押韵。唯有让真相活着,人类才有可能跳出那悲怆的节奏。
来源:故檐听雨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