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2025年,历史的指针指向一个沉甸甸的刻度——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当硝烟早已散尽,历史如何穿透时光的尘埃,真实而有力地抵达后人?
转自 | 国家广电智库
导 读
2025年,历史的指针指向一个沉甸甸的刻度——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当硝烟早已散尽,历史如何穿透时光的尘埃,真实而有力地抵达后人?
80集大型文献纪录片《正义之战》以影像为载体给出答案。
一、在史料中捕捉触动人心的细节
《正义之战》的根基深植于史料的丰饶矿脉。摄制组以近乎考古的严谨态度,搜寻、筛选、整合来自全球的珍贵历史影像、档案文献与实物证据,基于真实影像资料,对微观历史进行深情凝视。
在《正义之战》的镜头里,历史不是教科书上的冰冷条目,而是一个个带着体温的生命现场。《一二八淞沪抗战》辞条的呈现便极具典型:何香凝亲自组织募捐,亲临前线慰劳抗日将士并创办国民伤兵医院,“宋庆龄手捧炮弹留影”定格下她的抗争姿态,也成为鼓舞前线的一大精神符号;海外华侨的支援更跨越山海,“旅美华侨在纽约举行反日游行”的影像里,呐喊与标语交织成跨洋声援;菲律宾华侨捐购15架飞机的义举,“纽约唐人街爱国侨胞劝募捐献金19路军”的场景中,侨胞们的身影将“支援”二字写得滚烫。
战场之上,中国第19路军和第5路军广大官兵在群众支持下浴血奋战30多天,以装备简陋之师硬抗精良日军,连续击退进攻,迫使日军三易主帅、数次增兵,死伤逾万——这是九一八事变后侵华日军最沉重的败绩。
而胜利背后是中国军民付出的惨痛代价:“淞沪抗日阵亡战士追悼大会”1.4万名官兵的伤亡数字,刻进抗战史中成为不朽的一页,这些被镜头拾起的碎片,拼贴出全民族抗战最本真的模样。
前线的浴血是正义的呐喊,后方的觉醒则是胜利的先声。《一二九运动》辞条中呈现了清华大学学生自治会救国委员会发表《告全国民众书》,一句“华北之大,已经安放不下一张平静的书桌了”振聋发聩;北平15所大中学校联合发表的《北平各校通电》更直剖危局:“强敌已入腹心,偷息绝不可得”“今日而欲求生路,唯有动员全国抵抗之一途”。运动中的先进青年走向与工农相结合的道路,为抗战和中国革命储备下一批骨干力量。
纪录片的动人之处,正在于它让宏大叙事落进了具体的生命褶皱里。在战士、学生、华侨的身影里,我们能真切的感受到所谓“正义之战”从不是抽象的概念,而是每一个不愿屈服的生命用热血写就的答案。“正义必胜!和平必胜!人民必胜!”
二、以正确史观确立权威坐标、思想坐标
《正义之战》不仅是影像的复现,更是史学思想的凝练与表达。它依托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科学院、中国社会科学院等顶级学术机构的权威支撑,以坚实的学术研究为后盾,对抗日战争史的关键议题提供了具有突破性的阐释框架。
一是“以我为主”的鲜明定位。《正义之战》旗帜鲜明地强调了中国战场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的核心地位。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的国际格局”“中日战争对世界格局的影响”“太平洋战争爆发”“中国战区成立”等辞条中,用清晰的历史脉络和无可辩驳的史实揭示:从“九一八”到太平洋战争爆发的十年间,中国是“东方唯一的反法西斯战场”,承受着日本法西斯最猛烈的侵略炮火,为世界反法西斯同盟的最终胜利赢得了至关重要的战略纵深与时间窗口。这一阐释,是对西方二战史叙事中“欧洲中心论”倾向的有力矫正,助力在世界史格局中进一步校准中国的位置。
二是国共合作与敌后战场的中流砥柱。《正义之战》对第二次国共合作及正面与敌后两个战场的辩证关系进行了深刻而具象的呈现。它没有回避历史的复杂性,而是通过大量详实史料如辞条“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形成”“反对国民党顽固派反共高潮”以及关于抗日根据地建设的系列内容证明:正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敌后战场,以其灵活机动的游击战争、广泛的群众动员与坚韧的根据地建设,在极端艰苦条件下不断消耗、牵制、打击日军,最终成为支撑整个中国战场的“中流砥柱”。《正义之战》清晰地呈现了“没有中国共产党的努力,没有中国共产党人做中国人民的中流砥柱,中国的独立和解放是不可能的”这一历史论断的论证脉络,展现了思想与行动如何穿透历史的迷雾。
三是思想引领与文化抗战的深层动力。《正义之战》对历史资料开展活化运用,超越单纯的军事史叙述,深入挖掘思想与文化作为持久抗战深层动力的关键作用。
在《论持久战》篇章中,并非仅止步于复述文本,而是将理论的诞生置于血火交织的实践场域中。在“论持久战”词条中,通过呈现延安凤凰山麓革命旧址的影像档案与原始手稿,将理论诞生的时空坐标锚定于1938年的晋察冀边区。毛泽东科学论证了抗日战争将经过战略防御、战略相持、战略反攻三个阶段,对“亡国论”“速胜论”等甚嚣尘上的舆论形成强烈驳斥。
辞条还特别点出在同一时期的1938年5月30日,毛泽东还发表了《抗日游击战争的战略问题》,把中国的抗日游击战争提高到战略地位,特别强调了抗日游击战争战略问题中关于抗日根据地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这一排布再次强化了人们对《论持久战》“论证抗战规律、批判错误认识、解答疑惑、坚定信心、指导夺取最终胜利”具有重要战略意义和地位的认识,让观众看见理论如何从黄土窑洞走向烽火战场,如何从精神武器转化为物质力量。它揭示《论持久战》不仅是指引中国抗战的战略灯塔,更是世界反法西斯思想库中的独特篇章——其预见性与生命力在八十余载岁月淘洗后愈显璀璨。
《新民主主义理论的形成》《延安文艺座谈会》等,深刻展现了中国共产党如何在抗战烽火中进行理论创新与文化动员。这些思想建设不仅回答了“中国向何处去”的历史之问,更在根据地乃至国统区凝聚起强大的精神力量,成为支撑民族不屈抗争的脊梁。纪录片将思想史、文化史与社会史熔铸于战争叙事之中,揭示了胜利背后更为深广的文化根源与精神密码。
三、史鉴之用:影像辞典的教科书式启蒙
《正义之战》的独特价值,在于它将文献纪录片的严肃性、学术性与大众传播的普及性、感染力融为一体,打造出一部“影像辞典”。
其“辞典”式的严肃性与通行性体现在宏大、全面与权威性上。80集的宏大结构,就是80个精心撰写的历史辞条,覆盖了从国际格局、战争爆发、战略战术、重大战役、政治外交、经济民生、文化艺术到战后审判等战争的全维图景。每一辞条都经权威机构严格审定,文本说法考究,确保史实精准、表述严谨,其权威性和系统性使之具备了“通行”的基础。
其“教科书”式的学术性与教育功能则在于:纪录片不仅仅是历史资料的堆砌,更是对历史的深度解读与价值引导。它运用精炼的解说、权威的专家访谈、清晰的图表与地图,将复杂的历史事件、人物关系、战略决策条分缕析地呈现出来。
它如同一部可视化的历史教科书,将书面的理论(如《论持久战》)、复杂的进程(如抗日根据地的民主政治、经济建设)、重要的概念(如“中流砥柱”、“两个战场”)变得直观可感、易于理解。
更重要的是,它超越书本的沉浸式感染力。电影级的视听语言——恢弘的战争场面再现、悲怆的音乐渲染、历史影像的修复与活化……都使观众得以“身临其境”,在情感的强烈共鸣中深化对历史的认知。这种影像辞典式的震撼力是传统纸质教科书难以企及的。它不仅传递知识,更塑造历史观、价值观,引导年轻一代在影像的震撼中理解战争的残酷、和平的珍贵,以及中华民族在血火淬炼中凝聚的伟大精神。
《正义之战》的片名,指向的不仅是一场战争的属性,更是对历史本质的深刻揭示——那是一场关乎人类文明存续的正义与邪恶的殊死较量。
八十载光阴流转,《正义之战》为我们重新打开这部波澜壮阔的历史长卷,它用影像的教科书告诉我们:历史并非冰冷的过往,而是流淌在民族血脉中的精神基因。回望那段“正义之战”,不仅为了缅怀牺牲、致敬英雄,更为了在历史的镜鉴中看清未来的方向,让全人类在命运与共的航道上,永别战争的阴霾,驶向共同繁荣的光明未来。
来源:影视制作杂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