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学伟:从电影《731》看历史残酷的时代回响

快播影视 内地电影 2025-09-20 09:56 2

摘要:黑暗的实验室里,冰冷的手术器械闪着寒光,穿着白大褂的“科学家”正以活人为实验品,记录着各种数据。银幕上,《731》这部电影以近乎纪实的镜头语言,将那段被尘封的历史残忍而直接地呈现在观众面前。当灯光亮起,影院里无人立即起身——我们被一种难以名状的沉重击中,既是对

从电影《731》看历史伤痕的时代回响

王学伟

黑暗的实验室里,冰冷的手术器械闪着寒光,穿着白大褂的“科学家”正以活人为实验品,记录着各种数据。银幕上,《731》这部电影以近乎纪实的镜头语言,将那段被尘封的历史残忍而直接地呈现在观众面前。当灯光亮起,影院里无人立即起身——我们被一种难以名状的沉重击中,既是对人类历史上如此黑暗章节的本能抗拒,也是对这种残酷竟然源自人类自身的深度震惊。

电影《731》不仅仅是一部历史剧情片,它更是一面映照人性极端面的镜子。通过艺术化的叙事,影片将731部队那些令人发指的人体实验、细菌战研究和冻伤测试等暴行具象化。这些场景之所以令人难以正视,正是因为它们并非纯粹虚构,而是有着坚实的历史依据。导演刻意避免了过度戏剧化的处理,以近乎冷峻的镜头语言呈现事实,这种克制反而强化了观影的心理冲击力。

历史上真实的731部队成立于1930年代,由日本军国主义政府支持,石井四郎领导,在中国东北进行了大量违反伦理的人体实验。据史料记载,超过3000人死于这些实验,而实际数字可能更高。电影中每一个令人窒息的场景,都能在历史档案中找到对应——从活体解剖到细菌武器测试,从冻伤实验到压力舱测试。这些暴行被系统化、科学化地执行,揭示了当科学脱离伦理约束、沦为极端民族主义工具时的可怕后果。

最为震撼人心的,是电影对施暴者心理机制的刻画。那些执行暴行的“科学家”和医生,许多受过高等教育,却在集体狂热和“为国家奉献”的口号下,丧失了基本的人性判断。这种描写引发深层思考:我们每个人与“恶”的距离究竟有多远?汉娜·阿伦特提出的“平庸之恶”概念在影片中得到验证——许多暴行并非由天生恶魔执行,而是普通人在特定环境下逐渐丧失道德底线的结果。

《731》的特殊价值在于它拒绝让观影体验停留在历史恐怖中。影片通过多条叙事线索,将过去与现在相连,暗示历史记忆如何影响当代人的身份认知和道德选择。这种处理方式提醒我们:记忆不是过去的囚徒,而是构建未来的材料。记住731不是为延续仇恨,而是为确认人类文明的底线在哪里。

当下世界,生物伦理面临新挑战——基因编辑技术日益成熟,人工智能飞速发展,民族主义在某些地区重新抬头。《731》的历史警示因而具有了紧迫的现实意义:科技进步必须与伦理进步同步,否则所谓的“科学成就”可能再次成为人类的灾难。影片中那些被剥夺姓名、只以编号称呼的受害者提醒我们:任何宏大叙事都不能抹杀个体的尊严与价值。

走出影院,夜空中的星星似乎比往常更加清晰。我想起电影结尾那句话:“遗忘就是再次背叛。” 《731》的价值不仅在于它记录了历史,更在于它挑战我们思考自己在面对不义时的立场选择。那些实验室中的尖叫已经沉寂,但它们应当在人类集体记忆中长鸣不止,作为永久的警示——关于人性的脆弱,关于理性的边界,关于我们必须守护的文明底线。

历史的最大悲剧不是它的残酷性,而是这种残酷可能会被遗忘甚至重复。《731》作为一部电影,完成了它作为“记忆媒介”的使命:它让看不见的被看见,让沉默的发出回声,让过去的警示照亮未来的道路。

来源:新时代文学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