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上映首日,影片便斩获了惊人的票房成绩,打破了多项影史纪录,排片占比高达 99.6%,首日票房突破 1.36 亿元,一举打破内地影史首映日总场次、单片单日总场次等 10 项纪录,同时还拿下了 2025 年 9 月战争片内地票房冠军、2025 年第 37 周内地票
今天是 9 月 18 日,在这个铭刻着民族伤痛的日子,电影《731》以一种震撼人心的姿态登陆全国院线。
上映首日,影片便斩获了惊人的票房成绩,打破了多项影史纪录,排片占比高达 99.6%,首日票房突破 1.36 亿元,一举打破内地影史首映日总场次、单片单日总场次等 10 项纪录,同时还拿下了 2025 年 9 月战争片内地票房冠军、2025 年第 37 周内地票房冠军等 34 项里程碑。
这部聚焦侵华日军第七三一部队反人类暴行的历史影片,无疑成为了当下电影市场的现象级作品。那么,究竟是什么原因让《731》能够在众多影片中脱颖而出,打破票房纪录?民族伤痛又如何在这部影片中转化为观影热潮呢?
《731》的成功,首先得益于其深刻的历史题材。影片以侵华日军第七三一部队在哈尔滨平房区犯下的反人类罪行,诸如 “母爱实验”“冻伤实验”“鼠疫传播” 等为蓝本,真实再现了那段黑暗而惨痛的历史。这些暴行虽早已被历史铭记,但电影以直观的影像形式将其呈现,还是给观众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冲击。这种对历史真相的勇敢揭露,唤起了人们内心深处对民族伤痛的集体记忆,引发了强烈的情感共鸣。从影片预售阶段便展现出的火爆态势,如猫眼平台积累的 450 万 “想看” 人次创下内地影史纪录,以及首日预售票房突破 1 亿元,都足以证明观众对这段历史的高度关注和对影片的热切期待。
制作团队对历史的尊重与严谨态度,也是影片打动观众的关键因素。为了还原 731 部队遗址的阴森氛围,剧组耗时十年进行史料挖掘,查阅日本细菌战档案、幸存者口述、国际军事法庭记录,甚至邀请 731 罪证陈列馆馆长金成民担任历史顾问。不仅如此,剧组还 1:1 复建了 “细菌实验室”“活体解剖室” 等场景,从道具到服装,每个细节都严格参照历史资料复刻。这种对历史细节的极致追求,让观众在观影过程中仿佛穿越回了那个黑暗的年代,亲身感受到了受害者所遭受的苦难。正如导演赵林山所言:“真实的历史远比电影展现得还要残酷。” 影片通过克制而震撼的表现手法,让观众在不被过度血腥画面冲击的同时,深刻体会到历史的沉重。
值得注意的是,《731》引发了年轻一代的强烈关注。从灯塔专业版的用户画像来看,“想看” 用户中 20 - 29 岁的年轻观众占比超过 30%。在信息爆炸的时代,电影作为一种极具感染力的艺术形式,成为了连接年轻一代与那段集体创伤历史的时空隧道。这一代年轻人成长于和平年代,但他们并没有忘记历史,反而通过电影这种方式,主动去了解和铭记那段惨痛的过去,展现出了对历史的尊重和担当。例如,许多年轻人自发组织 “历史教育观影团”,带着父母、子女共同观看,这种代际传递的集体记忆,让《731》超越了普通娱乐片,成为民族记忆的具象化载体。
当然,影片也面临着一些争议,部分观众认为影片在艺术表达上存在不足,质量对不起这段沉痛的历史。但不可否认的是,《731》的意义已经远远超出了电影本身。它用影像的力量,让更多人了解到侵华日军 731 部队的暴行,让历史不再是课本上冷冰冰的文字,而是鲜活地展现在观众眼前。它提醒着我们,铭记历史,不是为了延续仇恨,而是为了不让悲剧再次发生。
在这个特殊的日子里,《731》的火爆不仅仅是一场票房的胜利,更是一次民族记忆的唤醒和传承。它让我们明白,历史的伤痛虽已过去,但我们永远不能忘记。未来,希望有更多这样尊重历史、震撼人心的作品出现,让民族记忆在光影中得以延续。(鲁磐/文)
来源:小爱侃电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