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它是一次直面,一场清算,一种必须经历的痛觉。我们走进这里,不是为了娱乐,而是为了见证那些被刻意模糊的历史真相,为了记住课本上那句轻得压不住纸的“罄竹难书”,究竟意味着什么。
下班后,我立刻冲向影院。九月十八日,这个日子像钉子一样扎在心里。电影《731》今天上映,我不想晚一秒。这从来就不是一部可以用“好不好看”来评价的电影。
它是一次直面,一场清算,一种必须经历的痛觉。我们走进这里,不是为了娱乐,而是为了见证那些被刻意模糊的历史真相,为了记住课本上那句轻得压不住纸的“罄竹难书”,究竟意味着什么。
这部电影首日票房突破3亿,数字背后不是娱乐消费的狂欢,而是一场集体性的历史回望。它不提供轻松的情绪出口,也不追求传统意义上的“好看”。相反,它的存在本身,就是对遗忘最有力的抵抗。
影片以平民视角切入,没有刻意塑造英雄,也没有渲染战争场面,而是将镜头对准了那个被称为“满洲首屈一指清洁的部队”的恶魔巢穴。
讽刺的是,731部队的营区干净整洁,配备抽水马桶与集中供暖,宛如一座现代化科研机构。可正是在这片“洁净”之地,数以千计的中国人、苏联人、朝鲜人被当作“原木”编号,沦为细菌实验、冻伤测试、活体解剖的牺牲品。
电影中一句台词令人脊背发凉:“健康换取自由。”——他们要你吃得饱、睡得好,只为确保实验数据的“准确性”。这种极致的反人性逻辑,在高度组织化的“科学”外衣下显得尤为恐怖。
导演显然在真实与审查之间做了艰难平衡。许多极端暴行通过光影、音效和隐喻手法呈现:注射器推进皮下时的慢镜头、冷冻实验后骨骼碎裂的特写、解剖室内模糊晃动的剪影……这些处理虽削弱了直面血腥的冲击,却以另一种方式加深了心理压迫感。你能“看”到痛苦,却无法完全“看清”,这种留白反而激发了更深层的想象与战栗。
有人说片中有喜剧元素略显突兀,我却以为,那或许是导演有意为之的错位感。在极端非人化的环境中,一丝人性的微光反而更加刺目。它提醒我们,受害者不是抽象的数字,而是有血有肉、会笑会痛的普通人。他们的命运被碾碎于国家机器之下,而施暴者则以“科研”之名行灭绝之实。
值得深思的是,《731》能上映,本身就是一种历史的进步。这类题材曾长期游走于公共话语边缘,如今终于以大银幕形式进入大众视野,意味着我们对历史创伤的认知正在走向公开化与正常化。
这不是一部用来“盈利”的电影,尽管首日3亿票房证明了公众的关注与支持;它更像是一块石碑,刻下那些曾被遮蔽的真相。
我也曾矛盾:这样的历史,是否该免费向所有人开放?是否不该用票房来衡量其价值?但现实是,没有资金支持,就没有高质量的制作;没有市场反馈,就没有更多同类作品的诞生。
我们不能指望历史教育仅靠课本完成,影像的力量在于“共情”——当你看到同胞在零下40度中四肢冻成冰棍,听到他们在毒气室里最后一声咳嗽,那种切肤之痛,远非文字可替代。
当然,影片仍有遗憾。受限于叙事结构,它只能选取部分实验类型串联主线,无法全景式还原731的全部罪行。若以纪录片形式呈现,或许更具震慑力。但作为一部故事片,它已尽力在艺术表达与历史真实之间找到支点。
它让我们明白:有些黑暗必须被照亮,哪怕那光令人窒息。这或许就是《731》的终极意义:它让抽象的历史有了体温,让无声的亡者通过银幕重新呼吸。正如哈尔滨罪证陈列馆出口处的铭文——“别回头向前走,出口有光,有人间烟火,有国泰民安;别忘来时路,有民族苦难,有国仇家恨。”
来源:最爱酷电影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