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1988年上映的《顽主》,到现在已经37年了,这部片子搁当年不算爆款,却被冯小刚称作“新时期中国电影的革命性试验”。
1988年上映的《顽主》,到现在已经37年了,这部片子搁当年不算爆款,却被冯小刚称作“新时期中国电影的革命性试验”。
要是没米家山这位导演“死磕”,这片子怕是连上映的机会都没有,今天就聊聊这部电影背后那些不为人知的事儿,看看它为啥能在三十多年后还被人念叨。
米家山早年可不是导演,一开始就当个美术助理,想往上走,争取导演资格那阵子,简直是步步难。
他爸妈都是老革命,可他的想法跟老一辈完全不一样,80年代拍电影,制片厂体制管得严,他之前拍的几部片子全赔了,连成本都收不回来。
厂领导瞅着他,眼神里全是怀疑,再搞砸一部,估计导演饭碗就没了。
无奈之下,米家山接了《顽主》,还跟厂里签了份“生死状”,片子利润得达到50%,不然就停发两年工资。
这笔买卖,说是赌局一点不夸张,本来想只改编王朔的《顽主》,后来发现徐星的《无主题变奏》里,丁小鲁和于观的故事更能体现年轻人对生活规范的态度。
就把两部小说版权都买了,把丁小鲁改成于观的同居女友,还加了催于观考大学的戏份。
这么改,一来是让丁小鲁的形象更饱满,二来也有私心,丁小鲁的扮演者潘虹,当时是米家山的爱人,也是剧组里名气最大的演员。
给她加戏,既能让角色立住,也能靠她的名气吸引点观众。
这种改编在当年挺冒险的,两部小说风格再像,想捏合得天衣无缝也不容易。
但米家山做到了,因为他自己的经历,跟小说里那些“不服管”的青年太像了,他懂那种想突破又受束缚的滋味。
《顽主》能上映,有个人功不可没,滕进贤。
这人当时管电影发行,还提出了“主旋律电影”的概念,按说跟《顽主》这种偏娱乐的片子不搭边。
可滕进贤骨子里挺开放,米家山后来几部“有点越界”的娱乐片,都是靠他帮忙才获准发行。
我之前查资料,发现80年代后期电影厂日子都不好过,就像《顽主》里制片主任说的,“拍啥都不挣钱,连工资都发不出”。
那会儿观众口味变了,之前喜欢深沉的,后来突然就爱热闹了,电影厂根本摸不准脉。无奈之下,只能给有商业价值的片子开绿灯,《顽主》就是沾了这个光。
片子拍下来花了80万,最后只卖了116个拷贝,查峨影厂的记录,这数量在当年算中等,盈利是有,但离米家山跟厂里签的50%利润目标差远了。
如此看来,他后来从峨影厂出走,去福建厂待了几年又下海经商,也算是意料之中。
搞不清的是,明明片子口碑后来越来越好,当年为啥没卖出更多拷贝?怕是那会儿观众还没get到它的好。
现在说起贺岁片,大家先想到冯小刚,可很少有人知道,冯小刚的贺岁片模式,鼻祖就是《顽主》。
冯小刚自己都说,米家山是对他影响最大的导演,还专门给《顽主》相关的书作序。
他说《顽主》用“一本正经的胡说八道”解构了道貌岸然,这话太贴切了,你看《甲方乙方》里“替人圆梦”的剧情,是不是跟《顽主》里三T公司“替人解难、解闷、受过”很像?
《编辑部的故事》里那种调侃现实的台词风格,也能在《顽主》里找到影子,毫无疑问,没有《顽主》,冯小刚的贺岁片可能会是另一个样子。
片子里最绝的,要数那段七八分钟的T型台走秀,米家山花了四分之一的预算拍这段,帝王将相、红卫兵、霹雳舞青年全在台上走,还把1988年北京的街景拍了进去。
现在回头看,这段戏简直是80年代的“影像档案”,不同年代的人在台上一起跳迪斯科,像极了那个观念混乱却又充满活力的时代。
如今年轻人看《顽主》,可能不懂当年那些青年为啥那么“勇猛”,但对三T公司帮人解决麻烦的剧情,照样能产生共鸣。
B站上《顽主》的剪辑视频,播放量动辄上百万,如此看来,好电影真的能跨越时代,哪怕它当年没那么“火”,只要藏着真东西,总有被发现的一天。
《顽主》就是这样,它算不上完美,却在华语电影史上,留下了独一份的“顽主”印记。
来源:星河温柔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