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承载着沉重记忆的《731》上映时,影院里想必满是直面苦难的沉默与震撼。我深知这部影片背后,是创作团队十年取证、对抗阻力的坚持,也明白它还原731部队反人类罪行、警示未来的重要意义——但我并未打算走进影院。并非否定《731》的价值,而是比起直白展现侵略者凶残与受
承载着沉重记忆的《731》上映时,影院里想必满是直面苦难的沉默与震撼。我深知这部影片背后,是创作团队十年取证、对抗阻力的坚持,也明白它还原731部队反人类罪行、警示未来的重要意义——但我并未打算走进影院。并非否定《731》的价值,而是比起直白展现侵略者凶残与受害者悲怆的叙事,《潜渊》带给我的触动与思考,对我而言更具重量。
《731》像一把锋利的刀,直接剖开历史的伤疤:活体实验、冻伤测试、“马路大”的编号……每一处细节都在提醒我们,侵略者曾犯下何等突破良知底线的罪行。这种“直面伤痛”当然不可或缺,是对遇难者的告慰,也是对“历史不容篡改”的坚守。可在我看来,铭记历史不只是记住“谁曾伤害我们”,更要记住“我们曾怎样抗争”,而《潜渊》恰好补上了我心里的这一块。
它没有宏大的战争场面,没有直白的苦难刻画,却把镜头对准了梁朔这样的“隐形战士”,和赵迪、陆西间、严玖这些连名字都可能被忽略的战友。梁朔身为双重卧底,在军统与日军的夹缝中,得砸向自己的脑袋切断记忆来伪装,得背着“汉奸”的骂名忍下所有误解,直到《宣言》唤醒他深埋的使命;赵迪是76号总务处的小文书,表面平凡,却在关键时刻主动暴露身份,用生命护住梁朔的安全;陆西间顶着“叛徒”的骂名假意降日,只为窃取“瘖兵计划”核心情报,最终倒在保护梁朔的枪口下;严玖以医药实业家为掩护,既是梁朔的养父,更是他的“情报中转站”,用沉稳的力量托举着整个潜伏任务。
这些人没有《731》里受害者的悲怆,却有着另一种揪心的“难”——他们的战场在暗处,牺牲可能无人知晓,甚至会背负永世骂名,可他们依然把信仰刻进骨子里,用孤独与坚守一点点为胜利铺路。比起“记住苦难”,《潜渊》让我更深刻地读懂“何为抗争”:不是只有硝烟里的冲锋才叫英雄,那些藏在阴影里、连牺牲都可能沉默的人,同样是撑起历史的脊梁。
谢峻安这个角色,更让《潜渊》的意义多了一层。这位南峰特别训练班的总教官,嘴上喊着“抗日救国”的口号,心里却只盘算个人前途,把学生的信任当筹码,把赵迪、陆西间这些年轻战士的性命当垫脚石,甚至间接将同志推向深渊。比起《731》里立场明确的外敌,这种藏在“自己人”中的恶,更让我懂得铭记历史时,还要警惕人性里的幽暗——这对任何时候的我们,都是重要的警示。
而最让我觉得《潜渊》“值”的,是它的结局:成功解救了“和平大会”掩饰下的受苦同胞。当年日军以“和平大会”为幌子,在青山收容所囚禁了两千名劳工,妄图将他们当作“人肉炸弹”的原料。和平大会召开当天,梁朔设计调虎离山,让水野信玄调走看守,自己则带领力量赶往收容所,与奋起反抗的劳工一同击溃日本宪兵队。混乱中,他冲上广播室指挥撤离,最终让所有劳工重获自由。这不仅是一场营救的胜利,更是对日军阴谋的粉碎,让无辜百姓免于沦为邪恶计划的牺牲品——这正是我想看的“抗争的结果”,是黑暗里实实在在的光明。
我从不否认《731》的价值,它让我们牢牢记住侵略者的罪行,记住苦难的重量。但对我来说,《潜渊》的触动更私人、更持久:它让我看见,铭记历史不只是“不忘伤痛”,更是“记住坚守”;不只是“警惕外敌”,更是“守护纯粹”。或许每个人对“铭记”的理解不同,有人需要《731》的直面来唤醒敬畏,而我,更偏爱《潜渊》这种藏在细节里的力量——它让我明白,无论过去还是现在,那些为信仰默默付出的人、那些守住初心的坚守,才是历史留给我们最珍贵的遗产。
来源:星河倾城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