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31》官微沦陷,片中出现搞怪情节,网友直言历史不该被调侃

快播影视 内地电影 2025-09-19 16:12 2

摘要:《731》我昨天刚看完,下午 2 点的普通场,125 分钟的时长,走出影院的时候,天阴沉沉的,像憋着一场雨。本来心里还沉甸甸的,掏出手机想看看大家的观后感,结果先刷到了一条直播推送 —— 标题写着 “《731》独家片段,带你看囚犯大逃亡”,点进去一看,镜头晃得

《731》我昨天刚看完,下午 2 点的普通场,125 分钟的时长,走出影院的时候,天阴沉沉的,像憋着一场雨。本来心里还沉甸甸的,掏出手机想看看大家的观后感,结果先刷到了一条直播推送 —— 标题写着 “《731》独家片段,带你看囚犯大逃亡”,点进去一看,镜头晃得厉害,明显是影院盗摄。

我当时就气不打一处来:这种承载历史重量的电影,怎么有人好意思拿着手机拍?可没等我骂完,又刷到了《731》官微的声明,字里行间透着严肃:“影片为重大历史题材,创作严谨、内容严肃,呼吁停止盗摄”。

本以为评论区会一片支持,结果点进去一看,好家伙,全是吐槽 —— 不是骂盗摄的,是骂片方 “自己打自己脸” 的。

今天就跟大家掏心窝子聊聊这事:《731》的票房确实爆了,工作日开画就破亿,可口碑却劈成了两半。

观众愿意为它买单,是因为 “731” 这三个字分量太重,可片方加的那些 “搞怪小心思”,实在让人心里不是滋味。

先跟大家说清楚:我坚决反对盗摄,这是对电影的不尊重,更是对历史的不尊重。但观众的吐槽,也不是没道理 —— 沉重的历史,真不该被 “轻快” 的镜头和 “放飞” 的情节给搅和了。

1:先说说盗摄这事:该骂,但更让人闹心的是 “声明里的底气”

《731》官微发声明的时候,我其实挺理解的。

毕竟是这么重要的题材,盗摄不仅会泄露剧情,还会让那些本该震撼的镜头,变成手机小屏里模糊的片段 —— 比如片尾 3513 名遇难者的名单,盗摄镜头里根本看不清名字,那还有什么意义?

可官微声明里那句 “创作过程严谨、内容严肃”,却戳中了观众的火气。

评论区里高赞的一条说:“要是真严谨,就不会有囚犯‘飞起来’的镜头了”;还有人说:“我带着爸妈去看,结果出现搞怪 BGM,我妈问我‘这是喜剧片?’”。

说真的,盗摄是 “外患”,可片方自己的 “内容把关”,才是 “内忧”。观众骂的不是 “反对盗摄”,是 “你自己都没做到‘严肃’,凭什么要求我们买单?”—— 这话虽然有点冲,但理不亏。

2:争议核心:那些 “违和感拉满” 的镜头,真不是观众 “太敏感”

我看电影的时候,有好几次都忍不住皱眉头 —— 不是因为画面残酷,是因为 “不该有的轻松感”,突然冒出来,像一碗白粥里掉了颗石子。

后来刷到网友吐槽,才知道这段被调侃成 “哈利波特式逃亡”,虽然是玩笑,但透着失望。

你想啊,真实的 731 监狱里,囚犯连走路都被铁链锁着,怎么可能有 “飞起来” 的夸张情节?这种为了 “戏剧化” 加的镜头,反而把历史的沉重感给冲没了。

还有更让人闹心的 BGM。有一场戏是展示 “干燥实验” 的遗址,镜头慢慢扫过空荡荡的高温房,墙上还留着当年的抓痕。

观众不是不能接受 “艺术加工”,可加工得有边界。之前看《黑太阳 731》,虽然镜头直白得让人不敢看,但没有一句多余的玩笑,没有一段违和的音乐;

因为导演知道,这种题材,“克制” 才是对历史的尊重。可《731》里这些 “搞怪镜头”,更像把《鱿鱼游戏》的逃亡、《哈利波特》的奇幻,硬塞进了抗战历史里,怎么看怎么别扭。

有网友吐槽 “这哪是抗战片,分明是大逃杀综艺”,我虽然觉得有点夸张,但也懂这种感受:当你正为受害者揪心的时候,突然出现一个 “喜剧化” 的镜头,那种情绪的断裂,比盗摄更让人难受。

3:片方的 “好心”,为啥成了 “槽点”?历史题材真不能 “中和气氛”

后来我看了一些采访,片方说加这些镜头,是为了 “中和沉重气氛,让观众没那么压抑”。

我能理解这份初衷 —— 毕竟 125 分钟的残酷画面,确实容易让人喘不过气。可问题是,“731” 这个题材,真的能 “中和” 吗?

我想起之前看过的《731 大溃逃》,里面也有逃亡戏,但导演拍的是 “囚犯们拖着受伤的腿,一步一挪地跑,身后是日军的枪声”,没有夸张的动作,没有轻快的音乐,可那种 “想活却难活” 的绝望,比任何 “中和” 都更有力量。

观众看完会难过,但不会出戏 —— 因为这才是历史的本来样子。

中国观众对历史题材的电影,从来都不是 “只想要沉重”,而是 “想要尊重”。我们愿意为《金陵十三钗》哭,为《长津湖》燃,不是因为它们拍得 “不压抑”,是因为它们没拿历史当 “玩笑”。就像有位网友说的:“我带着纸巾去看《731》,不是为了笑的,是为了记住那些该哭的人。”

片方可能没搞懂:观众能接受 “小人物的微光”,比如王永章偷偷给狱友塞馒头;能接受 “无声的反抗”,比如有人用指甲在墙上刻下编号。但不能接受 “为了轻松而轻松” 的搞怪 —— 因为那些死去的人,没有机会 “轻松”,我们作为后人,也没资格替他们 “轻松”。

还有导演说的 “严格按照历史”,可 “飞人” 情节、“大逃杀” 感,跟 “历史” 根本搭不上边。有观众晒出当年 731 部队的审讯记录,里面写着 “囚犯逃跑即枪决,无一人能远距离奔逃”—— 既然要 “严谨”,为什么还要加这些脱离史实的情节?这不是 “糊弄” 是什么?

4:口碑两极分化:有人晒票根支持,有人 “恨铁不成钢”

现在打开《731》的评论区,简直像搭了座 “千层楼”:一边是晒票根的观众说 “至少有人敢拍,值得支持”;一边是看完吐槽的人说 “恨铁不成钢,这么好的题材被浪费了”;还有中立的人说 “建议自己去看,别被评论带偏”。

其实这种两极分化,早有预兆。现在的观众,观影经验越来越足,不是 “题材好就会买账”—— 你得真的用心做。

就像之前的《八佰》,也有艺术加工,但观众能感受到诚意;可《731》里的这些违和感,让诚意打了折扣。

有人说 “观众太苛刻了”,可我觉得,对历史题材的电影,苛刻一点没什么不好。因为 “731” 不是普通的故事,是 3513 个名字,是无数个破碎的家庭,是我们民族不能忘的痛。

如果连这种题材都能 “糊弄”,那还有什么题材值得认真对待?

5:最后想说:去影院看看,但别丢了 “对历史的敬畏”

虽然吐槽了这么多,但如果有人问我 “要不要去看《731》”,我还是会说 “去”。

不是因为它完美,是因为 “731” 这三个字,值得我们走进影院 —— 哪怕是为了片尾那些名字,哪怕是为了记住 “活体实验”“细菌战” 这些不该被遗忘的词。

只是希望大家去之前,别抱着 “找乐子” 的心态,也别被 “好评” 或 “差评” 完全左右,带着自己的判断去看。

盗摄肯定要抵制,这是底线;但片方也该听听观众的吐槽 —— 不是观众 “太敏感”,是历史题材的创作,真的要有边界。沉重的历史不需要 “搞怪” 来中和,不需要 “飞人” 来吸引眼球,它需要的,是 “严谨” 和 “尊重”。

就像片尾李乃文说的:“他们有名字,他们永远在我们的心里。” 希望下次再拍这种题材的电影,片方能记住这句话 —— 别让那些名字,被不该有的 “轻松镜头” 给模糊了。

来源:沐娱影视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