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他的眼神总裹着一层散不去的沉郁,八年前孩子意外离世、婚姻跟着破碎后,这份沉郁就没离开过他,像一件洗不净的旧外套,他裹着它,躲在孤独里。
李・钱德勒在波士顿做着杂工的活计,日常就是修水管、通下水道,话少得像怕惊扰了什么。
他的眼神总裹着一层散不去的沉郁,八年前孩子意外离世、婚姻跟着破碎后,这份沉郁就没离开过他,像一件洗不净的旧外套,他裹着它,躲在孤独里。
直到一通电话打破平静,哥哥突发心脏病去世,一份遗嘱更是将16岁的侄子帕特里克推到他面前,他成了这孩子的法定监护人。
2016年11月,《海边的曼彻斯特》在北美上映首周末拿下25.6万美元票房。
2017年第89届奥斯卡,凯西・阿弗莱克凭这个角色拿了最佳男主角,击败的还是丹泽尔・华盛顿这样的老戏骨。
评委说他“用克制的表演传递极致的悲恸”,本来想,这种背负着巨大创伤的角色,很容易演得让人反感,毕竟阴郁的人总难讨喜。
但阿弗莱克没让李变成那样,他让观众看到李的可怜,不是卖惨,是那种“我想好好活,却连呼吸都疼”的无力,这份共情力,是他演技最厉害的地方。
谁能想到五年前,导演肯尼斯・罗纳根的《玛格丽特》以1400万预算拍摄,最终仅收获4.6万美元票房,被发行方丢进纽约一家影院潦草放映两周。
这部影片完成拍摄后,因剪辑权纠纷陷入诉讼,直到2011年才得以面世。
福克斯探照灯的发行策略堪称“灾难”,没有宣发,没有排片,仿佛急于撇清关系。
但真正让市场却步的,是影片的“知识分子属性”,上西区精英们用密集对话拆解政治、美学与道德,188分钟的片长里,思想博弈压倒了叙事节奏。
说实话,这种“智力电影”的定位,在商业院线本就小众,更何况遇上如此粗糙的发行。
反观《海边的曼彻斯特》,洛纳根做了彻底的减法。
他放弃了《玛格丽特》里手术刀般的思想剖析,转而聚焦蓝领工人李·钱德勒的创伤。
影片首周末票房就达到《玛格丽特》总票房的55倍,最终斩获奥斯卡最佳男主角与原创剧本。
李·钱德勒这个角色,堪称现代悲剧的教科书级演绎。
凯西·阿弗莱克用近乎“空心化”的表演,把一个背负丧子之痛的鳏夫演活了。
他在酒吧沉默喝酒,突然对陌生人挥拳;在铲雪时接到哥哥死讯的电话,脸上没有眼泪,只有肌肉的细微抽搐。
这些细节的力量,远比《玛格丽特》里的长篇大论更戳心,罗纳根聪明地把存在主义的痛苦,拆解成了可触摸的生活碎片。
李的世界里全是黑白色,侄子帕特里克倒像是给这画面添了点浅灰,不是明亮的色调,却也没那么压抑。
帕特里克刚失去父亲,却没整天哭丧着脸,他还跟朋友凑在一起练乐队,偶尔会为了同时应付两段青涩感情犯愁,甚至会跟李拌嘴要生活费。
这些细碎的日常,让电影没被沉重压垮。
很多观众一开始还担心这角色会写成叛逆又刻薄的样子,毕竟少年丧父很容易走向极端,但影片没这么处理。
卢卡斯・赫奇斯把帕特里克,那种“有点慌又硬撑”的少年气抓得很准,跟李吵架时嘴硬,转头跟朋友聊起爸爸又会红眼圈。
当时他才20岁,还凭这角色提名了奥斯卡最佳男配角,后来在《伯德小姐》里演叛逆少年也没掉链子,看来这份“演活普通人”的本事,不是偶然。
影片的叙事结构更是暗藏玄机,13处无预警的闪回像突然插入的匕首,厨房起火的浓烟、医院走廊的灯光、女儿睡前的对话,这些碎片不断打断李的现实生活。
这种处理精准模拟了创伤后应激障碍的记忆模式,比任何旁白都更能让观众代入角色的痛苦。
而曼彻斯特小镇的灰色海景,墓地因冻土无法下葬的荒诞细节,又用环境强化了“无法埋葬的过去”这一隐喻。
不过这电影也不是没毛病,IMDB上不少观众说剧本有点“半成品”。
影片中穿插李过去的片段,一会儿是他跟孩子在海边玩,一会儿是火灾后他坐在警车里的样子,前半段看得有些混乱。
不像《记忆碎片》,就算是非线性叙事,也会用纹身、照片做标记,让观众能跟上逻辑。
之所以会这样,可能是导演没给足够的时间线索,比如夏天的海边与冬天的街道,画面上没太明显的区分,才让人分不清现在与过去。
还有人说全片没“高潮”,除了李说出孩子是因自己疏忽失火去世那段,其他时候情绪都很平。
本来想反驳“悲剧不一定需要大场面”,但后来发现,就算没有爆炸、追车,至少该有个情绪出口吧?
不过导演说他不想搞“强行圆满”,想想也对,现实里的痛苦本就没那么多“戏剧性解决”,更多时候就是平平淡淡地熬着。
最后李没硬撑着当监护人,把帕特里克交给了朋友乔治照顾。
这结局有点闷,却又觉得格外真实。
李总觉得是自己的错才失去孩子,这份愧疚像块石头压在他胸口,连靠近帕特里克都怕“再害了人”。
其实这就是创伤后应激障碍的典型状态,刻意回避与过去有关的一切,怕触碰后再经历一次崩溃。
之前接触过一些心理学内容,说丧亲者若长期陷在愧疚里,好几年都难走出来,严重的甚至无法正常社交。
李的选择不是“逃避”,是他清楚自己没能力给帕特里克安稳的生活,与其硬扛着最后两败俱伤,不如放手。
这种“承认自己不行”的清醒,比“强行振作”更让人觉得心疼。
逆袭除了阿弗莱克的奥斯卡,本片还拿了金球奖最佳剧情片男主角、最佳编剧,也提名了奥斯卡最佳原创剧本,IMDB评分一直稳定在7.8左右。
有人爱它的“真”,说它没美化痛苦;也有人嫌它“闷”,说节奏太慢。
但《Manchester by the Sea》最难得的,是它没跟观众讲“要坚强”“要放下”这种空话。
它就实实在在拍一个人怎么被痛苦缠着,怎么在缝隙里找一点点活的可能,李最后没“走出来”,但他愿意跟帕特里克约定“以后常见面”,这就够了。
说实话,这电影看完几乎没人不想再刷第二遍,太沉了,可依然会推荐给朋友看。
不是因为它多完美,是因为它让人明白,难过的时候不用硬笑,也不用逼自己“好起来”,有时候承认脆弱,也是一种勇敢。
《海边的曼彻斯特》的成功不是妥协的范本,而是证明真正的作者电影,完全可以用更贴近生活的方式表达深刻主题。
就像李最终没能走出创伤,却在照顾侄子的过程中找到了一丝微光,洛纳根也在商业与艺术的夹缝中,为自己的创作找到了新的呼吸空间。
或许这才是电影最动人的地方,无论是镜头里的角色,还是镜头外的导演,都在与生活搏斗,最终在废墟之上,开出一朵带着伤痕的花。
来源:财如是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