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这仨人为了人类和地球的未来在太空历险,带着观众“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看完只觉得世界美好,人间值得,没有什么过不去的。
这是神舟十三号宇航员翟志刚、王亚平、叶光富在太空的180天里拍摄的,全球顶级的“真人秀”,投资最多的电影。
谁能想到搞科研的边角料都能做出这么好看的电影?这个题材,这种拍摄手法,可以说独一无二,这是真正的“非虚构作品”。
“窗外是蓝星”,意思是他们透过太空舱的窗户看地球——我们的家园。
看这个电影,最大的感受是“治愈”,就像做了一次心灵马杀鸡。
这仨人为了人类和地球的未来在太空历险,带着观众“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看完只觉得世界美好,人间值得,没有什么过不去的。
没有戏剧冲突,没有抓马的人物,好像也很难说有跌宕起伏的情节,就是王亚平在讲述她们在太空180天的大概经历,我完全沉浸其中,泪崩好几次,看完只觉得意犹未尽。
看这部电影之前,我没有看过任何完整的新闻报道、视频之类,对航天的了解仅限于新闻标题和传播比较广的图片。
第一次泪崩,是飞船到了太空,翟志刚“答到”。第二次泪崩,是王亚平出舱。还有从太空看到中国的风景、全球的风景(后悔没看IMAX,想二刷),三个人的拥抱、春节、返程,最后讲述中国探索太空的历史……
我想过我为什么会流泪。一个原因是这项工作的风险。看的时候一直在想一个事情,从准备工作开始,每个环节都不允许出错,谁都付不起那个代价。虽然我知道“结局”是他们平安返回地球,但还是会感到揪心,放心的同时,眼泪就免不了,确实很多次我都感觉长舒了一口气。
第二个感受是“日常”。电影呈现给观众的就是三位宇航员在太空的日常工作和生活,非常真实。
这种日常琐碎中,能感受到翟志刚的沉稳,王亚平的亲切,叶光富的活力。普通人看到的更多的是他们受到全球瞩目,荣誉等身,但他们工作的辛苦,自己不好说太多,媒体又不懂那么多细节,电影很好地展示出来了,而且这个度把握得非常好。
个人猜测,即使三年过去,他们的工作内容绝大多数要保密。所以电影呈现生活多一些,一来大家都有兴趣,二来会拉近宇航员和普通人之间的距离,三来方便科普。
叶光富给翟志刚理发,机器推了半天没效果,他以为是机器坏了,翟志刚一检查发现开关没开,这种“小乌龙事件”增加了趣味性,也会让观众更觉得亲切。虽然普通人上不了天,但普通人都搞过这种乌龙啊。与此同时,一件小事,又让我们感受到了失重状态下日常生活的不同。
王亚平的讲述必然是有逻辑的。一是时间线,从2021年10月到2022年4月,电影还配了字幕,比如这一天是进入太空的第几天。
二是事件的大概顺序和重点事件:地面准备,进入太空,进入空间站,做准备工作(非常琐碎),开始日常工作和生活,顺便展示失重状态下的吃喝拉撒睡、体能训练等生活细节,“体检”,出舱,春节,讲课,演练,突发事件,准备返程,终于返回地球。
生活细节细致到从起床到睡觉,刷牙、擦脸、刮胡子、脱鞋子、脱外套、开关“睡觉小房间”的门——这是每天都要做的,还有理发、洗头发。
吃完饭收拾碎屑算家务吧,顺便科普了一下失重状态下碎屑的危害和及时收拾的必要性。当时就忍不住想,人家都上天了还在做家务,多少人应该感到羞愧?
王亚平还解释了为什么人类要探索太空。她收到美国女宇航员发来的信息,全球数十亿女性借着你的目光看着这一切(大意)。这就是“人类命运共同体”。
在浩瀚的太空之中,人类如此渺小,人类战争无异于蜗角之争。
春节是独属于中国人的文化符号,即使他们在遥远的太空,只有3个人,无法像在地球上一样吃上丰盛的年夜饭,春节也要认真地过。
王亚平还讲到了在太空的危险,这包括物理意义上的危险和精神上的孤独,她说,在太空,没有什么是容易的。
也讲到了他们在太空的收获——俯瞰地球,饱览美景,这部分大概是全片最吸睛的。平原、沙漠、高原、湖泊、大海、万家灯火……
这是我们从未见过的角度,即使电影是动态展示,这些画面也很平静,但看着就让人热血沸腾。
我忍不住想,要是古代那些先贤哲人、文学大家、近代那些革命家能看到这个电影,该多好。我看的时候只有泪和笑,看完也词穷。
24小时之内能看到16次日出日落,听起来非常享受,但与此同时,这意味着他们要适应这样频繁的“日与夜”——普通人跨时区需要倒时差,倒时差这个事说起来都只有痛苦。
三位宇航员都很了不起,电影选择王亚平来作为讲述者,我想看过电影的人都会为这个选择点赞。
王亚平创造了太多第一,她是一个思念女儿也被女儿思念着的妈妈,她讲述自己和两个战友特殊的180天经历,让人感觉就像在听邻家姐姐讲故事。
180天的素材,这个电影才1个半小时,而今年春节档被吐槽很多的一点是电影时长没有2小时以下的,这电影剪3个小时都不够看!现在随便一部电影上映,营销都铺天盖地,这个电影有宣传吗?
这样一想,这部电影所有槽点都在场外,电影本身非常完美。
强烈推荐。
作者:转蓬飘飘。
图片来自网络侵删。
来源:猴格大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