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731》首映后,炸出一堆所谓的“差评”,其中不乏几十万粉、上百万粉,粉丝基础庞大的大博主。
差评电影《731》?
首先说声“非常抱歉”,因为接下来我要说的话,可能会比较“难听”。
《731》首映后,炸出一堆所谓的“差评”,其中不乏几十万粉、上百万粉,粉丝基础庞大的大博主。
对于这些所谓的“差评”,恕我不敢苟同。
说句难听的,有些差评的人,他们和电影里被日本人养大的“樱花烙印”的“中国人”,有什么区别呢?
近现代历史、731部队那段历史,他们是不了解的。
731细菌战部队体系之庞大、组织之严密、罪行之深重,他们是布吉岛的灾难。
国内创作土壤、审核制度,他们是不了解或者抛开不谈的。
影视行业专业知识和实操经验,他们是不一定有的。
他们有的,只有以专业的名义,一张义正词严所谓“批判”的嘴脸。
面对这样一部沉重历史题材的作品,我们首先需要摒弃的是那种纯粹从电影技法角度出发的“挑刺”心态。
当然,作为一部电影,《731》在叙事结构、镜头语言等方面可能存在不足,导演的技法与审美也确实存在提升空间。
但问题在于,我们是否应该用评判一般商业片的标准,来要求这样一部肩负特殊历史使命的作品?
当我们站在民族记忆的高度审视这部影片时,那些“肉眼可见的瑕疵”真的那么重要吗?
假如我们是把深入了解731部队细菌战那段历史,作为首要出发点。那么我们就绝对不会带着专业的视角和审判的眼光,去对电影《731》逐帧“挑刺”的。
而且我也不会把这部片子当作是一部电影、一部纪录片去看待。
因为《731》不只是一部电影,它的诞生与存在,它的被看见、被讨论,比电影本身有着更为重要的意义。
从电影《731》项目的一度搁浅,到外部的多重阻挠,再到拍摄、审查、定档,再到现在的正式公映,中间过程的每一个环节都是何其艰难的。
如果说通过《731》电影艺术的力量,让所有人都知道731这段被掩盖的历史,让所有国人都铭记沉重的民族记忆,让日本直面犯下的反人类罪行,让世界看清日本军国主义、不知悔改的狼子野心。
这就已经是一件非常了不起的事情了!
所以即便电影《731》有着肉眼可见的瑕疵,那又如何呢?这些瑕疵重要吗?根本不重要!
重要的是,它有没有很好地向观众科普731部队那段被掩盖的历史?
重要的是,它有没有赤裸深刻地揭露731部队反人类的罪行?
重要的是,我们到底是应该带着“挑刺的眼光”,对那些瑕疵揪着不放呢?还是应该忽略那些瑕疵,透过银幕,接触血淋淋的历史呢?
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我们确实面临着“影评人门槛消失”的困境。
在电影《731》首映后涌现的诸多“差评”中,我看到的是一种令人忧虑的现象。
掌握着部分话语权的影评人,正在用他们有限的认知与审美,对这部承载着沉重历史使命的作品进行着轻率的评判。
也许他们也没意识到,他们对电影的负面评价,其实在不知不觉中也让他们成为了历史真相的遮蔽者。
所以当那些对历史无知、对创作艰辛无感、对民族伤痛麻木的“大博主”们,用他们肤浅的标准评判《731》时,我们有必要保持清醒。
这部电影的价值,绝不能简单地用“好看”或“不好看”来衡量。它的存在,本身就是一次对历史记忆的唤醒,对民族尊严的捍卫。
所以电影《731》或许不是一部完美的电影,但它是一部此刻中国需要的电影。
在这个意义上,每一个走进影院的观众,都不仅是去观看一部作品,更是参与一场历史的对话,一次民族的自我确认。
而当我们能够透过银幕的瑕疵,触摸到那段惨痛历史的真实脉搏时,我们才能够真正理解这部电影的意义所在。
来源:编剧蓝羽生